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面向智能楼宇的自动需求响应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7:02

  本文关键词:面向智能楼宇的自动需求响应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需求响应 智能楼宇 自动需求响应系统 空调负荷 多目标优化


【摘要】:智能电网环境下,为应对电力市场价格升高以及电网可靠性的威胁,由传统需求侧管理新发展出需求响应的处理模式,电网通过向用户发出相应的价格信号与补偿指令诱导用户改变固有用电习惯,从而降低或推移当前的电网负荷。而在电力需求响应的实施过程中,将用户需求定位为一类可控资源,其消费借助对需求与满足需求能力的平衡来进行调整。因此,实现用户与电网的双向通信与实时互动是基础,推行自动需求响应的发展应用是关键。其中,针对能耗约占全球总能耗40%的楼宇用户实施适当的自动需求响应措施将产生巨大成效,而空调作为最主要的用电负荷,更与电网稳定运行以及用户舒适度息息相关。因此,本文面向智能楼宇用户,设计了充分考虑智能电网双向互动服务需求的自动需求响应系统,并针对其中最主要的空调负荷制定了综合考虑用户用电成本与舒适度的需求响应多目标优化策略,对需求响应的优化应用有重要作用。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需求响应与智能楼宇的相关研究,总结出当前需求响应发展的现状,并根据智能电网的特征及要求,分析智能楼宇用户自动需求响应的发展趋势。然后分别概述了需求响应与智能楼宇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技术特征,并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提出了智能楼宇自动需求响应系统的具体设计要求。其次,在智能楼宇的现有基础上,针对其中空调、照明及插座系统三类主要用电负荷,设计自动需求响应系统的整体架构、具体功能模块与互动模式。最后,针对智能楼宇最主要的空调负荷,提出了一种用户可参与自主决策的空调负荷优化控制方法,并基于改进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制定了同时考虑用户舒适度与用电成本的空调负荷多目标优化调控策略。经仿真验证表明,策略能够有效兼顾用户对经济性和舒适性的需求,充分验证了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需求响应 智能楼宇 自动需求响应系统 空调负荷 多目标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5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14-15
  • 第2章 智能楼宇与需求响应技术概述15-24
  • 2.1 需求响应15-17
  • 2.1.1 需求响应概念15-17
  • 2.1.2 自动需求响应主要特征17
  • 2.2 智能楼宇17-21
  • 2.2.1 智能楼宇概念17-19
  • 2.2.2 智能楼宇的构成与关键技术19-21
  • 2.3 系统设计要求21-22
  • 2.4 本章小结22-24
  • 第3章 智能楼宇自动需求响应系统设计24-32
  • 3.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24-25
  • 3.2 系统平台应用功能研究25-28
  • 3.2.1 系统整体功能架构25-27
  • 3.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27-28
  • 3.3 系统信息流互动模式28-31
  • 3.3.1 信息交互内容28-29
  • 3.3.2 系统控制流程29-30
  • 3.3.3 典型功能模块互动功能设计30-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智能楼宇空调负荷的需求响应优化策略研究32-48
  • 4.1 空调负荷多目标优化基本思路32-33
  • 4.2 引入舒适度指标PMV后的空调负荷改进优化控制模型33-37
  • 4.2.1 舒适度指标PMV33-36
  • 4.2.2 改进后的空调负荷优化控制模型36-37
  • 4.3 基于改进免疫克隆选择算法的空调负荷控制策略37-41
  • 4.3.1 免疫克隆选择算法基本原理37-38
  • 4.3.2 改进后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38-40
  • 4.3.3 空调负荷优化控制流程40-41
  • 4.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41-47
  • 4.4.1 仿真参数设置41-43
  • 4.4.2 单用户多目标优化效果验证43-46
  • 4.4.3 考虑湿度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效果验证46-47
  • 4.5 本章小结47-48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48-50
  • 5.1 工作总结48
  • 5.2 研究展望48-50
  • 参考文献50-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芷晨;国际智能楼宇设备展览会将于2001年6月再次汇聚羊城[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年11期

2 谢训华,汪百良;浅淡军队医院智能楼宇系统的运用与管理[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2年03期

3 万频,鲍鸿,谷刚;智能楼宇综合实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年01期

4 崔海萍;专业化团队打造智能楼宇——华夏银行弱电项目建设专访[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年09期

5 陈志勤;;智能楼宇管理的“条条”与“块块”[J];智能建筑;2004年07期

6 章尤强;;智能楼宇防雷与接地设计[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年12期

7 于洪江;滕阳;;浅议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4期

8 本刊编辑部;;2010低碳城市与智能楼宇控制论坛召开[J];现代建筑电气;2010年06期

9 ;德国倍福参加2010低碳城市与智能楼宇控制论坛[J];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10年06期

10 井宏建;;智能楼宇的数字化进程[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娆;曹道卿;唐华明;徐慰椿;;我国智能楼宇的发展及智商的提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沈娆;曹道卿;唐华明;徐慰椿;;我国智能楼宇的发展及智商的提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第七届年会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文集[C];1999年

3 石坤;许高杰;王鹤;;智能楼宇通信网络建设研究[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康贤军;陈企楚;;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楼宇节能控制技术研究[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沈佳栋;唐明浩;章力;;无线传感网在智能楼宇系统中的应用[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李挺;;某智能楼宇环境控制系统在地下大型商业项目中的应用[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何伟;王健;秦霆镐;;智能楼宇系统中通信控制器的设计及应用[A];2004全国测控、计量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朱晨光;;智能楼宇集中空调自控系统[A];第二十七届中国(天津)2013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左梅;袁晓辉;尹蔚峰;;基于B/S模式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的集成开发[A];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三)[C];2005年

10 王靖;张燕;;智能建筑设备系统集成的设计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波:智能楼宇不专心而为[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2 编译 沈建苗;智能楼宇 知冷知热知我心[N];计算机世界;2012年

3 编译 沈建苗;智能楼宇,安全第一[N];计算机世界;2013年

4 郭莹;太极智能楼宇 创新谋发展[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记者 张晓鸣;智能楼宇蕴含千亿商机[N];文汇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陈惟 实习生 陈姣姣;楼宇“管家”变耗能为造能[N];文汇报;2010年

7 记者 陈叶绿;“高智商”大楼10月落户温州[N];温州日报;2011年

8 重庆 王晓强 编译;理想智能楼宇的特性[N];电子报;2013年

9 高;太极智能楼宇又添新成员[N];计算机世界;2003年

10 吴佩英;美国开发最新智能楼宇响应系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良锡;高档智能楼宇全自动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高健;高智能楼宇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卜令冰;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楼宇防火监控系统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苏圣阳;基于全光网及WiFi的智能楼宇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叶涵;面向智能楼宇的自动需求响应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邵麒;智能楼宇消防安全及应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学荣;基于感知反应网络的智能楼宇系统[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苏再焘;智能楼宇网络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徐兴亚;智能楼宇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魏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Y智能楼宇评标指标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87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687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0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