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15:16
本文关键词: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摘要】:我国民族众多,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也有许多文化融合。各民族之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宗教信仰等不同,使得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在建筑风格、形式上千差万别。嘉绒藏族分布在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宗教及民风民俗等文化特征,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特性和建筑文化特征,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热的兴起,嘉绒藏区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对象,然而旅游开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独具特色的民居聚落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对当地民居聚落的研究极具迫切性。本文以号称“嘉绒藏族第一寨”的色尔古藏寨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理论,并结合民族学、文化学、考古学和类型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通过文献收集与整理、实地测绘与深度访谈及区域比较等研究方法,对色尔古藏寨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首先从研究对象的广义环境入手,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由此分析色尔古藏寨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缘由。论文的主体围绕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两方面展开研究。聚落方面主要对其择址因素、聚落布局及形态特点、空间的生态意象及文化意象等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肌理和秩序。民居方面主要针对其平面形制与空间布局、立面造型及结构构造等展开较为详细的解析和研究,并探寻当地民居建筑的营造过程、传统技艺;此外,论文还将色尔古藏寨与嘉绒藏区其他特色藏寨民居、羌族民居及汉族民居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总结其特有的建筑语汇。最后,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论文概括总结了色尔古藏寨的环境特点、聚落及单体建筑的特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和保护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
【关键词】:色尔古藏寨 聚落形态 民居建筑 保护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TU241.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1 绪论12-34
- 1.1 课题背景12-20
- 1.1.1 选题的来源12-14
- 1.1.2 基本概念14-20
- 1.2 课题研究对象及内容20-22
-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22-23
- 1.3.1 研究目的22
- 1.3.2 研究意义22-23
- 1.4 课题研究现状23-29
- 1.4.1 国外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研究概况23-25
- 1.4.2 国内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概况25-28
- 1.4.3 嘉绒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概况28-29
- 1.4.4 现状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缺失29
- 1.5 课题研究方法29-32
- 1.6 课题研究框架32-34
- 2 色尔古藏寨的自然人文环境34-54
- 2.1 地理概况与自然环境34-36
- 2.1.1 地理位置34-36
- 2.1.2 自然环境36
- 2.2 历史文化沿革36-39
- 2.2.1 嘉绒藏族的源与流36-37
- 2.2.2 土司制度37-38
- 2.2.3 色尔古的建制沿革38-39
- 2.2.4 红军革命根据地39
- 2.3 宗教文化39-44
- 2.3.1 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噶举派40-41
- 2.3.2 神秘的山神崇拜41-42
- 2.3.3 神秘的图腾文化42-43
- 2.3.4 虔诚的“白石神”43-44
- 2.3.5 神圣的“莲花岛”44
- 2.4 风俗习惯44-51
- 2.5 民俗艺术51-53
- 2.6 本章小结53-54
- 3 色尔古藏寨聚落空间与形态54-80
- 3.1 色尔古藏寨的选址54-57
- 3.1.1 自然环境54-56
- 3.1.2 宗教信仰56-57
- 3.1.3 生产方式57
- 3.2 色尔古藏寨聚落布局形态57-63
- 3.2.1 布局组织方式57-61
- 3.2.2 布局特点61-63
- 3.3 色尔古藏寨聚落空间要素63-69
- 3.3.1 街巷63-66
- 3.3.2 广场66-67
- 3.3.3 水系67-69
- 3.4 色尔古藏寨聚落空间生态意象69-72
- 3.4.1 自然与聚落形态70-71
- 3.4.2 生产与聚落格局71-72
- 3.5 色尔古藏寨聚落空间文化意象72-77
- 3.5.1 防御性堡寨聚落的特点73
- 3.5.2 色尔古藏寨的防御系统73-77
- 3.5.3 色尔古藏寨为何没有建碉楼77
- 3.6 本章小结77-80
- 4 色尔古藏寨传统民居建筑80-124
- 4.1 色尔古藏寨传统民居的平面空间形制80-90
- 4.1.1 传统民居的平面特征80-89
- 4.1.2 影响民居平面空间布局的因素89-90
- 4.2 色尔古藏寨民居的立面及细部特征90-99
- 4.2.1 藏寨民居立面特点90-94
- 4.2.2 传统民居立面造型手法94-96
- 4.2.3 传统民居立面细部特征96-99
- 4.3 色尔古藏寨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与营造技术99-105
- 4.3.1 建筑材料99-100
- 4.3.2 结构体系100-102
- 4.3.3 建造技艺102-104
- 4.3.4 建筑墙身稳定及防震处理104-105
- 4.4 色尔古藏寨传统特色民居实例分析105-112
- 4.4.1 寨楼碰撞——白(英宝)宅105-108
- 4.4.2 银匠之家——陈(水龙)宅108-110
- 4.4.3 地道民宅——德(班初)宅110-112
- 4.5 色尔古藏寨民居建筑的自主更新112-121
- 4.5.1 民居平面形式的更新112-117
- 4.5.2 民居立面及结构形式的更新117-120
- 4.5.3 新旧民居空间形制的对比及其原因120-121
- 4.6 本章小结121-124
- 5 色尔古藏寨聚落民居与其他聚落民居的对比研究124-148
- 5.1 与嘉绒藏族其他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对比124-134
- 5.1.1 传统聚落空间与形态的对比125-126
- 5.1.2 传统民居平面空间的对比126-129
- 5.1.3 传统民居立面形态及结构构造的对比129-134
- 5.1.4 色尔古藏寨与甲居藏寨对比结论134
- 5.2 与羌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对比134-144
- 5.2.1 传统聚落空间与形态的对比136-139
- 5.2.2 传统民居平面空间的对比139-142
- 5.2.3 传统民居立面形态及结构构造的对比142-144
- 5.2.4 色尔古藏寨与桃坪羌寨对比结论144
- 5.3 色尔古藏寨融合汉族文化的体现及原因144-147
- 5.3.1 色尔古藏寨融合汉族文化的体现145-146
- 5.3.2 色尔古藏寨融合汉族文化的原因146-147
- 5.4 本章小结147-148
- 6 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及民居的保护与发展148-168
- 6.1 色尔古藏寨的价值评析148-150
- 6.1.1 历史文化价值148
- 6.1.2 美学艺术价值148
- 6.1.3 科学价值148
- 6.1.4 旅游价值148-150
- 6.2 色尔古藏寨面临的主要问题150-155
- 6.2.1 色尔古藏寨的生存危机150-151
- 6.2.2 色尔古藏寨的保护开发现状151-152
- 6.2.3 色尔古藏寨面临的问题152-155
- 6.3 乡土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借鉴155-157
- 6.3.1 桃坪羌寨的保护与开发155-156
- 6.3.2 甲居藏寨的保护与开发156-157
- 6.4 色尔古藏寨保护与发展的基本观念157-159
- 6.4.1 保护为主的观念157-158
- 6.4.2 整体性保护的观念158
- 6.4.3 整体保护,突出重点的观念158-159
- 6.5 色尔古藏寨的保护策略与措施159-163
- 6.5.1 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159
- 6.5.2 聚落空间格局的保护159-161
- 6.5.3 民居建筑的分类保护161-162
- 6.5.4 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62-163
- 6.5.5 加强宣传工作,,增强保护意识163
- 6.6 色尔古藏寨的发展引导163-167
- 6.6.1 完善寨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163-164
- 6.6.2 新建建筑引导164
- 6.6.3 产业发展引导164
- 6.6.4 旅游开发引导164-167
- 6.7 本章小结167-168
- 7 结论168-172
- 参考文献172-176
- 图目录176-182
- 表目录182-1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84-186
- 致谢186-188
- 附录一188-202
本文编号:701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70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