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遗产廊道城镇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以中东铁路滨绥线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20 11:37

  本文关键词:遗产廊道城镇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以中东铁路滨绥线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遗产廊道 旅游开发 潜力评价 中东铁路滨绥线


【摘要】:遗产廊道是遗产区域的一种主要形式,中东铁路遗产资源一直以来都是黑龙江省的特色旅游资源。文章在对中东铁路滨绥线遗产资源进行评价与筛选的基础上,根据其沿线各城镇拥有的遗产和周边旅游资源情况筛选出15个旅游节点城镇作为评价对象,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旅游资源数量对比、类型丰富度、平均品质、空间聚集度、起始点距离及交通可达性6个方面分析沿线城镇的旅游综合开发潜力,并整合计算出各城镇的旅游开发潜力得分,从而提出区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遗产廊道 旅游开发 潜力评价 中东铁路滨绥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141)
【分类号】:TU984.18
【正文快照】: 0引言遗产廊道是遗产区域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遗产廊道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其次是一种遗产的保护方法(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主要提出区域而非局部的遗产保护观点),同时又是涵盖自然、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保护体系。根据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学才;;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年05期

2 喻学才;;遗产创新三部曲[J];建筑与文化;2011年04期

3 糯糯;;遗产创新的跨界思维[J];建筑与文化;2011年07期

4 赵红梅;;论遗产的生产与再生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张冬宁;;世界铁路遗产研究及其对我国铁路遗产保护的启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张松;胡天蕾;;澳大利亚遗产登录制度的特征及其借鉴意义[J];城市建筑;2012年08期

7 冯姗姗;常江;;区域协作视角下的矿业遗产线路——从“孤岛保护”走向“网络开发”[J];中国园林;2012年08期

8 郭璇;;基于地域的抗战遗产保护与利用——以陪都重庆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年04期

9 刘蕊;;浅谈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J];江西建材;2014年05期

10 张松;刘岚;;有关世界遗产的布达佩斯宣言[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建华;;遗产保护与媒体宣传的关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2 王华;梁明珠;;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香港保留皇后码头事件透视[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振越;;保护世界遗产 永远造福人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邢启坤;;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齐欣;靳秒;黄小芳;;“遗产小道”方法及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上的应用——以大运河遗产小道杭州示范段为例[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8 王秉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同其所处环境不可分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磊;;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宽度和层次构建研究——以左云摩天岭长城段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崔成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孟宪民;优势·成就与问题·差距[N];中国文物报;2005年

3 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遗产资源的经济学特征[N];经济参考报;2002年

4 刘红婴;为世界遗产竖起法律的盾牌[N];中国建设报;2004年

5 文博;中意文化遗产中心项目顺利启动[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记者 李佳鹏;《国家遗产名录》不设终身制[N];经济参考报;2006年

7 特派记者 陆成钢;人才,是文化遗产保护最稀缺的资源[N];嘉兴日报;2006年

8 苏荣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利用[N];学习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陈香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系兼任教授 徐苹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生态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陈昌笃;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周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梅宝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N];周口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肖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构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06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706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d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