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疏散体系评价与重点控制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疏散体系评价与重点控制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震应急疏散体系 层次分析法 评价 重点控制策略
【摘要】:本文从构建应急疏散体系,按空间划分的六个方面,到具体按郑州的特定特征构建郑州城市中心区的应急疏散体系,然后再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最重要的四个影响因子:1.地震次生火灾;2.地震灾害引起的坠落物;3.疏散道路的有效宽度;4.疏散时间与效率。同时整理出重点影响因子的分析路线:以重点因子为主线,带出相关次要影响因子;以地震灾害为原因,应急疏散体系为过程,疏散时间与效率为结果,作为整篇文章的主线。得出重点控制策略:1.地震次生火灾的控制策略:对于建筑防火带的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建筑构件与结构的要求;对于疏散道路防火带的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绿化防火带树种及排列方式的选择;对于当地风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控制风向对火灾蔓延的重要影响。2.地震灾害引起的坠落物的控制策略:对于建筑外构件的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防止坠落物;对于建筑形体的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时对建筑构造的把握和约束;对于疏散道路预留坠落物区域,主要体现在对街道功能的分区。3.疏散道路的有效宽度的控制策略:对于道路宽度的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对于疏散宽度的科学验算与分析;对于影响道路疏散有效宽度因素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影响交通的建筑出入口,疏散道路障碍物,高危险路段的控制。
【关键词】:地震应急疏散体系 层次分析法 评价 重点控制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问题的提出10-12
- 1.1.1 我国地震灾害频发10
- 1.1.2 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安全空间建设被忽视10-11
- 1.1.3 城市防灾规划缺乏具体控制11-12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13
- 1.2.2 研究意义13
- 1.3 国内外城市应急疏散研究现状13-19
- 1.3.1 美国13-14
- 1.3.2 日本14-15
- 1.3.3 中国台湾15-19
- 1.3.4 中国大陆19
- 1.4 研究内容和范围19-20
- 1.4.1 研究内容19-20
- 1.4.2 研究范围20
- 1.5 论文研究方法、论文路线及研究框架20-23
- 1.5.1 研究方法20-21
- 1.5.2 论文路线21-22
- 1.5.3 研究框架22-23
- 1.6 本课题的创新点23-24
- 第二章 郑州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疏散体系问题分析24-31
- 2.1 郑州城市中心区地震背景、形势及主要特征24-25
- 2.1.1 地震构造背景24
- 2.1.2 地震形势24
- 2.1.3 城市中心区主要特征24-25
- 2.2 地震应急疏散体系现状及灾害影响25-30
- 2.2.1 建筑系统25-28
- 2.2.2 道路系统28-30
- 2.3 小结30-31
- 第三章 应急疏散体系安全评价模型构建及重点因子31-48
- 3.1 应急疏散空间体系安全评价模型构建31-33
- 3.1.1 现有疏散评价方法31
- 3.1.2 评价方法的选择31-33
- 3.2 评价指标体系三级架构体系33-35
- 3.3 应急疏散体系评价研究35-45
- 3.3.1 问卷评价35
- 3.3.2 判断矩阵35-44
- 3.3.3 层级因子权重44-45
- 3.4 评价结果分析45-47
- 3.4.1 应急疏散空间体系因素的重要性排序45-46
- 3.4.2 应急疏散空间体系的重点因子分析46-47
- 3.5 小结47-48
- 第四章 二七广场中心区应急疏散体系实证研究与重点控制策略48-92
- 4.1 调研概述48-51
- 4.1.1 调研对象选择48
- 4.1.2 案例情况简介48-49
- 4.1.3 调研项内容49
- 4.1.4 调研方法49-51
- 4.2 重点因子数据采集与分析51-60
- 4.2.1 地震次生火灾数据采集与分析51-52
- 4.2.2 地震灾害引起的坠落物数据采集与分析52-53
- 4.2.3 道路疏散的有效宽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53-59
- 4.2.4 疏散时间分析59-60
- 4.3 应急疏散空间体系的重点控制策略60-91
- 4.3.1 地震次生火灾的控制60-75
- 4.3.2 地震灾害引起的坠落物的控制75-82
- 4.3.3 疏散道路有效宽度的控制82-90
- 4.3.4 应急疏散体系综合作用的控制90-91
- 4.4 小结91-92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92-94
- 5.1 研究结论92
- 5.2 展望92-94
- 参考文献94-98
- 附录A 问卷调查表98-100
- 致谢100-101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岳明;萧德云;;应急疏散过程建模及其算法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年06期
2 陈岳明;萧德云;;路网应急疏散问题建模及其应用的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17期
3 宋永朝;潘晓东;梁乃兴;;面向应急疏散的山区特征路网通路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兰建海;刘晗;王振中;;《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制定常见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33期
5 丁丽娜;郑伟;钱琳;;居安思危查隐患及时整改保安全——记图书馆应急疏散演练[J];科技创业家;2013年15期
6 孟永昌;杨赛霓;史培军;;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路网应急疏散多目标优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年02期
7 薛一江;朱万红;汪剑辉;;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下的公众应急疏散[J];辐射防护通讯;2008年05期
8 徐志;杨孝宽;赵晓华;李玲洁;陈欣悦;;应急疏散状态下驾驶员反应时间[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9 温伯威;丁嘉鹏;常丽君;;“一张图”框架下的城市应急疏散数据融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胡红;刘小明;魏恒;杨孝宽;;基于路口和路段入口综合控制的应急疏散交通控制算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山;田大新;王云鹏;罗浩;夏海英;;基于车联网的交通应急疏散优化方法[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与安全[C];2013年
2 李慧洋;徐敏;孙向红;张侃;;北京城镇居民应急疏散行为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任常兴;张欣;张网;王婕;丁建国;;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应急疏散能力评估指数法研究[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敏;李慧洋;孙向红;傅小兰;;应急疏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吴艳华;卢文龙;李平;;车站事故应急疏散模拟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轨道交通[C];2013年
6 左军;刘凤荣;黄欢欢;王月蓉;;人防城市人口应急疏散路径选择模型研究[A];计算机研究新进展(2010)——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姚沁;;论应急疏散预案的制定要点[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陈苏诞;张晓峰;王蕾;;浅析太原市地震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的安全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刘敏;卢兆明;袁国杰;;基于GIS系统的灾时大范围应急疏散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10 张崭;;层次分析法在公共场所应急疏散能力分析上的应用[A];2013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亮;解放路小学举行防灾应急疏散演习[N];商丘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彬;幼儿园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N];济南日报;2012年
3 川检;四川局局长王吉顺部署绵阳局应急疏散工作[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4 九三学社社员 江苏省淮安市人大代表 朱菊芳;新生军训鸣锣在即[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记者 吴媛媛;我市第三家应急疏散基地挂牌[N];蚌埠日报;2011年
6 李晓平;警报拉响,居民8分钟安全进入隐蔽场所[N];厦门日报;2007年
7 记者 林超 通讯员 张美妮;我市举行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暨应急疏散演练[N];威海日报;2013年
8 上城报道组 刘婷婷 记者 孟杨斌;上城首次出台《防汛应急手册》[N];杭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周荣顺 通讯员 张志毅;切实加强地震科研成果的应用[N];淄博日报;2008年
10 YMG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刘翼 乔攀;芝罘区中小学从今年起 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应急演练[N];烟台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杜磊;大规模开放空间应急疏散计算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孙庆峰;突发水灾应急疏散可靠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吴正言;应急疏散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代伟;群集应急疏散影响因素及时间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周蕾;基于动态信息的应急疏散与车辆调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若成;高铁站突发事件下负重人群安全疏散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海鹏;城市重大突发事件下应急疏散交通流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吴建波;应急疏散交通网络集约化设计原理与方法[D];东南大学;2015年
4 周耀;城市中心区地震应急疏散体系评价与重点控制策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5 尚鹏;基于复杂网络的应急疏散区域提取与连通性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单思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疏散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梁俊;面向应急疏散的基于二型模糊的路径选择行为建模及仿真[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8 巴宇航;高速铁路客运站人员应急疏散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丁晓青;基于排队网络模型及行人仿真的车站应急疏散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赵婧;地铁突发事件乘客应急疏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24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72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