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05:05

  本文关键词: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综合体 地铁站 衔接空间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着人口激增、污染加重、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用地紧缺、绿地减少等众多问题。面对以上城市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城市由粗放型开发模式向集约型开发模式转换。城市综合体与地铁交通系统的大量兴建正是城市集约化的一种体现。聚集复合的城市综合体与高效经济的地铁交通相互整合,可以发挥互为补充、促进的共生效应,对构建人本观的现代城市生活空间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城市中不同生活空间与建筑功能体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混用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相关城市问题。由于城市综合体具有功能多元化、规模巨大化等特性,当与快速带来大量人流的地铁站结合建设时,二者的衔接空间往往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虽然国内外关于城市建筑与公共交通衔接空间的设计研究已经有系统论述,但现有的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以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的衔接空间为研究对象。在紧凑城市理论和一体化设计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归纳出衔接空间串联、并联、层叠、复合四种组合方式和通道式、中庭式、广场式三种空间类型。同时论述了衔接空间主要的物质性影响因素: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类型、规模对衔接模式的影响、衔接空间实体界面围合对空间体验的影响,和社会性影响因素:人流动线对衔接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及使用时段对通道式衔接空间弹性拓展的影响。文章案例调研部分,结合衔接空间组合类型与影响因素,从功能业态、人流动线、衔接方式以及环境设计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代表案例,并进行典型性分析。通过以上对二者衔接空间的分析研究,最终提出衔接空间的设计原则、要点和内容,探求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地铁站 衔接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7;TU984.11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32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13-16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3-14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14-16
  • 1.2 课题中重要概念的界定16-24
  • 1.2.1 城市综合体16-19
  • 1.2.2 地铁站19-21
  • 1.2.3 衔接空间21-2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24-28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24-27
  • 1.3.2 相关理论27-28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28-30
  • 1.4.1 课题的研究方法28-29
  • 1.4.2 课题的基本框架29-30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性30-31
  • 1.5.1 课题的研究内容30-31
  • 1.5.2 课题的创新性31
  • 1.6 本章小结31-32
  • 第2章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组合类型32-42
  • 2.1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组合32-38
  • 2.1.1 串联33-34
  • 2.1.2 并联34-35
  • 2.1.3 层叠35-36
  • 2.1.4 复合36-38
  • 2.2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类型38-39
  • 2.2.1 通道式衔接空间38
  • 2.2.2 中庭式衔接空间38-39
  • 2.2.3 广场式衔接空间39
  • 2.3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特点39-41
  • 2.3.1 开放性39-40
  • 2.3.2 畅通性40
  • 2.3.3 功能性40-41
  • 2.4 本章小结41-42
  • 第3章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影响因素42-52
  • 3.1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类型规模对衔接模式的影响42-45
  • 3.1.1 城市综合体的类型规模42
  • 3.1.2 地铁站点的类型规模42-44
  • 3.1.3 对衔接模式的影响44-45
  • 3.2 衔接空间实体界面围合对空间体验的影响45-49
  • 3.2.1 实体界面的构成45-46
  • 3.2.2 实体界面的组合方式46
  • 3.2.3 对空间体验的影响46-49
  • 3.3 人流动线对衔接空间形态的影响49-50
  • 3.3.1 人流动线的分类49
  • 3.3.2 人流动线对应的空间形态49-50
  • 3.4 使用时段对通道式衔接空间弹性拓展的影响50-51
  • 3.4.1 上下班与节假日的人流峰值50
  • 3.4.2 影响空间弹性拓展程度的因素50-51
  • 3.5 本章小结51-52
  • 第4章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国内案例研究52-74
  • 4.1 广州太古汇与石牌桥地铁站衔接空间调研分析 4052-63
  • 4.1.1 案例典型性分析52-55
  • 4.1.2 功能业态分析55-58
  • 4.1.3 人流动线分析58-61
  • 4.1.4 衔接方式分析61-62
  • 4.1.5 环境设计分析62-63
  • 4.2 上海静安寺商圈与静安寺地铁站衔接空间调研分析63-69
  • 4.2.1 案例典型性分析63-64
  • 4.2.2 功能业态分析64-66
  • 4.2.3 人流动向分析66
  • 4.2.4 衔接方式分析66-68
  • 4.2.5 环境设计分析68-69
  • 4.3 北京西环广场与西直门地铁站衔接空间调研分析69-73
  • 4.3.1 案例典型性分析69-70
  • 4.3.2 功能业态分析70
  • 4.3.3 人流动线分析70-71
  • 4.3.4 衔接方式分析71-72
  • 4.3.5 环境设计分析72-73
  • 4.4 本章小结73-74
  • 第5章 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的方法策略74-82
  • 5.1 衔接空间设计原则74-75
  • 5.1.1 功能性原则74
  • 5.1.2 整体性原则74-75
  • 5.1.3 人性化原则75
  • 5.1.4 安全性原则75
  • 5.2 衔接空间设计要点75-76
  • 5.2.1 衔接空间流线畅通与便捷性75-76
  • 5.2.2 交通功能与衍生功能的统一76
  • 5.2.3 空间的简明性与丰富性并重76
  • 5.3 衔接空间设计内容76-80
  • 5.3.1 衔接空间交通组织76-78
  • 5.3.2 衔接空间功能组织78-79
  • 5.3.3 衔接空间组合方法79-80
  • 5.3.4 衔接空间环境设计80
  • 5.4 本章小结80-82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82-83
  • 6.1 结论82
  • 6.2 不足82-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83-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琳;;城市综合体[J];建筑技艺;2010年01期

2 马宗国;;我国城市综合体发展途径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6期

3 王宇虹;张微;萨枫;邹江;王静;朗水龙;;温州鹿城广场城市综合体(一期城市公寓)[J];城市环境设计;2011年Z3期

4 洪辰s,

本文编号:770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770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e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