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岩石变形破坏各阶段强度特征值确定方法

发布时间:2017-09-11 11:10

  本文关键词:岩石变形破坏各阶段强度特征值确定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强度特征值 起裂应力 应变刚度


【摘要】:岩石各阶段强度特征值的准确确定对合理界定岩石变形破坏阶段、力学机制、设计参数取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鉴于此,提出"试验数据+轴向应变刚度"联合确定岩石变形破坏各阶段强度特征值的方法,并结合围压30 MPa砂岩全过程三轴压缩试验数据,详细介绍采用该方法的取值过程,同时对该取值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在岩石应力 应变曲线中线弹性特征明显,但线弹性阶段和裂纹稳定扩展阶段的分界点不易被界定;(2)轴向应变刚度能将应力 应变曲线中微小的变化有效显现出来,更利于准确界定岩石变形破坏各个阶段,且可划分为上下不均匀波动、上下均匀波动基本水平、不均匀波动逐步减小至零、极度波动和基本维持为零五个阶段;(3)裂纹的压缩、起裂、扩展、贯通将引起轴向应变刚度出现较大的、不规律的波动;(4)采用该方法确定的压密应力cc?、起裂应力ci?、损伤应力cd?与峰值应力f?的比值分别为:0.10,0.56,0.68;(5)该取值方法理论基础为一阶导数,取值过程客观合理,为理论上定量、操作上半定量的取值方法。结合现代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技术,能快速实现该方法操作过程,认为该方法可为岩石强度特征值的确定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岩石力学 强度特征值 起裂应力 应变刚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30635,41172279)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SKLGP2013Z004)~~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岩石各阶段强度特征值的准确确定对深入分析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准确界定岩石变形破坏阶段、力学机制、强度准则、工程参数取值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其科学合理的确定方法是准确确定各强度特征值的前提条件。为此,各国学者从试验、理论等不同角度研究了岩石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在胜;;岩石变形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岩石变形动力学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5期

2 王方正;试论现代岩石学的学术思想[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3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成就与趋势[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4 刘听成;矿山岩石机械性研究之现状及主要方法简介[J];北京矿业学院学报;1957年01期

5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6 余尚江;李玮;董云鹏;杨源祯;刘稳航;;岩石变形研究方法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3期

7 马金宝;张毅;马向前;;岩石(体)应力扩容试验及本构进展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8 贺智慧;;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J];山西焦煤科技;2012年07期

9 刘钧;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组分析岩石变形破坏的数值方法[J];地质科学;1982年01期

10 赵忠虎;谢和平;;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非均质细胞元随机分布对岩石峰前变形特性的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俊英;杜丽芳;王立民;段保谦;;某几种岩石实验室内变形过程的测定[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3 胡江春;祝彦知;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梅;梁冰;兰永伟;;高温下岩石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绳祖;;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6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8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潘一山;袁旭东;章梦涛;;岩石失稳破坏的应变梯度模型[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冯增朝;赵东;王江芳;;静水压力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分布特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成;地下水封油库岩石变形破坏机制及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志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3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4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7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赖勇;岩石(体)宏细观复合损伤理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刘冬桥;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及变形破坏过程的混沌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10 蒋海昆;典型断层组合及不同温压条件下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义;基于FLAC3D岩石裂纹扩展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孙晓婷;铁磁质岩石挤压破坏过程磁感应强度异常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白林;岩石Biot系数试验分析及二氧化碳地质处置工程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4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翟小洁;岩石在单轴受荷条件下的超声波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丁海洋;岩石动态响应特性与爆破破碎效率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志雄;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陈忠;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循环加载试验与变形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群龙;水对岩石受力红外辐射影响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林峰;岩石峰后扩容特性的加卸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30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830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b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