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电气特性计算仿真

发布时间:2017-09-13 18:29

  本文关键词: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电气特性计算仿真


  更多相关文章: 电气 建筑 潮流计算 短路分析 安全计算 接地网 BIM BIPV 分布式光伏 最佳接入点


【摘要】: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单元和用能单元,其能耗已经超过总能耗的1/3。如何降低建筑能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最常见、可利用率高的一种,具有辐射范围广、时间长、尤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优点,符合国家提倡的“绿色环保”、“低碳排放”的发展方向,是国家从今往后制定有关新能源发展规划的主导能源之一。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通过将光伏系统与常规建筑相融合,利用太阳能发电产生的电能来提供建筑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建筑智能化和智能电网研究的重点。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与建筑物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安装并与建筑物形成完美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组件作为建筑物外部结构的一部分,既具有发用电功能,又具有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功能,甚至还可以提升建筑物的美感,与建筑物形成完美的统一体。然而,在现实的光伏建筑设计中,光伏发电系统及建筑用电系统的设计和建筑本身的设计被分割为两个独立和割裂的设计过程。建筑设计和光伏发用电设计分别由建筑行业和电力行业各自独立完成,极易由于光伏发电与建筑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建筑的遮挡、二者数据信息的不匹配、建筑的电气科学设计的支持不足等导致建筑电气设计的不合理,造成建筑电气潮流不必要的损耗以及电气安全等问题,亟需一个能够提供一体化光伏建筑设计电气相关的支持平台。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61202050)、浙江省重大技术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C01039)的支持下,主要以光伏建筑一体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系统地研究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模型和电气模型,对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表达。针对两者在实际工程中的关联性,本文基于BIM从模型构建、数据获取、电气仿真融合与电气优化四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为:(1)采用理论分析与测试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光伏建筑模型一体化构建。将光伏建筑一体化分为建筑设计与光伏发用电设计两种可以同时并行设计的基本类型;利用模型二次开发的方法在Autodesk Revit的软件平台上对建筑设计进行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光伏发用电设计进行电气模型的构建;对Autodesk Revit的软件平台提供给二次开发者进行功能可扩展的API,赋予了光伏发用电设计的电气模型所需要的电气特性参数。(2)获取电气仿真所需的BIM模型中相关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电力设备拓扑结构、电气信息、土壤和接地网信息等。通过基于电气设备的唯一标识ID对电气模型进行过滤,遍历整个电力系统的所有电气设备得到整个系统的拓扑结构信息。对所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类分为负载设备、配电设备、供电设备以及设备间的正确连接,并进一步对设备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合适的数据格式,为后期的潮流计算和短路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持。对于土壤和接地网模型是建立在族模板的基础上,通过Revit SDK所提供的编程接口进行读取其相关的电气特性信息,结合短路分析结果为安全计算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持。(3)基于BIM模型实现电力系统的电气仿真的融合。通过在BIM模型中构建了所需求的电力系统并且获得了电气仿真所需的电气特性参数;基于所获取的电气参数进行了潮流计算分析,得到电力系统所有节点的电压分布和功率分布以及网络中的电能损耗;基于潮流计算所得到的电力系统潮流分布进行了短路电流分析,通过比较所计算出的电力系统各个节点的短路电流得到整个系统中的最大短路电流;基于所获取的土壤、接地网信息及最大短路电流进行了接地网安全分析,得到接地网的地面电位分布、接触电压分布和跨步电压分布,同时进行了3D的可视化显示。(4)基于IEEE-2000-80th标准对接地网在满足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成本最小优化,得到最经济的目标下满足合理运行的最佳接地网设计;由工程实例仿真验证,当优化水平接地网时,成本降低3.4%;当优化水平接地网和垂直接地体时,成本降低31%。对分布式光伏接入问题进行分析,考虑在光伏发电一定时,从电网的长期运行角度分析最小网损和最少成本之间的矛盾关系,以权重因子衡量网损和成本对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指标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其归一化作为综合目标,利用遗传算法计算光伏发电的最佳接入点。由工程实例仿真验证,网络损耗降低了9.66%,成本降低了21.33%,综合两目标后的成本降低了19.14%。本文提出了基于BIM的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构建了光伏建筑统一模型,在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时不仅提供了建筑信息,而且提供了电气信息,实现了光伏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有效地简化了模型的复杂度和多模型间的共享性;基于BIM技术对构建模型具有存储功能,BIM中的信息可以完全自动读取,避免了手动输入的错操作,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基于BIM技术对光伏建筑的电气模型设计进行了电气仿真,检验了电气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指导电气的安全设计;基于BIM技术对安全计算的接地网设计进行优化,有效降低了成本;对分布式光伏定容选址进行优化,有效降低了网损和成本。
【关键词】:电气 建筑 潮流计算 短路分析 安全计算 接地网 BIM BIPV 分布式光伏 最佳接入点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5;TU1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7
  • 1.1 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2-14
  • 1.1.1 能源结构转型12-13
  • 1.1.2 节能减排13
  • 1.1.3 防灾备用13
  • 1.1.4 电能安全13-14
  • 1.2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特点14-15
  • 1.3 分布式光伏发展概述15-18
  • 1.3.1 发展历史15-16
  • 1.3.2 应用现状16-18
  • 1.4 光伏建筑一体化18-21
  • 1.4.1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概况18-19
  • 1.4.2 应用现状19-21
  • 1.5 BIM的发展概况与应用现状21-22
  • 1.6 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不足22-23
  • 1.7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23-27
  • 1.7.1 课题来源23-24
  • 1.7.2 主要研究内容24-25
  • 1.7.3 技术路线25-27
  • 2 光伏建筑模型的构建27-35
  • 2.1 引言27-30
  • 2.1.1 BIPV的系统论概述27
  • 2.1.2 BIPV的协同学概述27-28
  • 2.1.3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BIPV协同学概述28
  • 2.1.4 基于BIM的BIPV设计28-30
  • 2.2 建筑模型的构建30-31
  • 2.3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电气模型的构建31-34
  • 2.3.1 基于BIM的建筑电气模型构建31-33
  • 2.3.2 土壤及接地网模型构建33-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3 模型信息的获取35-38
  • 3.1 引言35
  • 3.2 建筑信息的获取35
  • 3.3 电气信息的获取35-37
  • 3.3.1 电力设备拓扑结构和电气信息获取35-37
  • 3.3.2 接地网和土壤信息的精确获取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4 基于光伏建筑的电气仿真与 3D显示38-51
  • 4.1 引言38
  • 4.2 潮流计算38-39
  • 4.2.1 潮流计算概述38-39
  • 4.2.2 接入光伏的潮流计算39
  • 4.3 短路分析39-41
  • 4.3.1 短路电流概述39-40
  • 4.3.2 基于光伏建筑的短路分析40-41
  • 4.4 接地网安全计算41-47
  • 4.4.1 安全计算概述41-42
  • 4.4.2 基于光伏建筑的安全计算42-47
  • 4.5 计算结果的 3D输出47-48
  • 4.6 数据验证和工程案例分析48-50
  • 4.6.1 电气仿真计算精度验证48
  • 4.6.2 实例分析48-50
  • 4.7 本章小结50-51
  • 5 基于光伏建筑的电气优化51-63
  • 5.1 引言51
  • 5.2 基于光伏建筑的接地网优化51-53
  • 5.2.1 优化水平接地体51-52
  • 5.2.2 实例分析52
  • 5.2.3 优化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52-53
  • 5.2.4 实例分析53
  • 5.3 基于光伏建筑的光伏发电最佳接入点优化53-61
  • 5.3.1 光伏发电最佳接入点概述53-54
  • 5.3.2 基于遗传算法的最佳接入点分析54-58
  • 5.3.3 实例分析58-61
  • 5.4 本章小结61-63
  • 6 总结和展望63-66
  • 6.1 总结63-64
  • 6.2 创新点64
  • 6.3 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69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9-70
  • 附录一:关于BIPV Analysis7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泽;论任意形状复合接地网接地电阻的计算问题[J];广西电力工程;2000年03期

2 王西平;330kV花园变人工接地网改造设计的理论核算[J];青海电力;2000年01期

3 王洪泽;复合接地网接地电阻的简化计算[J];电网技术;2001年08期

4 黄海鹏;接地网接地电阻的计算机仿真[J];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2003年03期

5 刘渝根,滕永禧,陈先禄,袁涛;接地网导体状态的诊断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周秧;李勐;索春梅;周晓虎;王文德;;分层土壤中接地网参数的数值计算[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铜质接地网前景看好[J];大众用电;2007年01期

8 杨理民;;大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测试[J];四川建筑;2007年S1期

9 梁春明;;变电所铜接地网与钢接地网比较[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8年04期

10 付龙海;;水平双层土壤对接地网电气特性的影响[J];电气应用;2008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绍勇;;大面积水下网箱式立体接地网的研究与应用[A];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水电厂(站)机电设备运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锦云;杨铭泽;;接地网敷设方式对接地电阻实测值的影响[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邵建人;向洪兵;杜继红;;交流系统接地网的腐蚀与防护研究[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蔡崇积;;我国依国外标准设计电力交流接地网运行状况调研[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梁清强;;蜂窝形接地网[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智勇;孟骁勇;王运生;;阻频特性法在接地网测试中的应用[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米建卫;;立体接地网在500KV潍坊变电站的应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四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蔡崇积;;电力交流接地网损坏原因调研与分析[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健生;项昌富;黄显立;;电力接地网用导电防腐涂料[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郑杰;;接地网技术在水口水电厂的综合应用[A];全国水电厂技术改造学习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晓理 杨雁 段江;陕西接地网安全项目国际领先[N];中国电力报;2010年

2 通讯员 张书利 谭振武 吕金武;拜城电厂接地网防腐改造采用新技术[N];中国电力报;2005年

3 张小平;云南电网开展特高压接地网电阻测试[N];中国电力报;2008年

4 张劲;杆塔和接地网重污区腐蚀防治技术确保电网构建材料性能[N];中国电力报;2012年

5 李宣华 汪根萍;将乐百万资金构筑“防雷堡垒”[N];三明日报;2009年

6 刘树波;让设备远离雷击[N];中国水利报;2003年

7 蔡家友;确保迎峰度夏供电有保证[N];黔西南日报;2009年

8 本版编辑邋李彩琴 陈志群 何庆东 徐乐群 陶弘 周奎 宁建民 李彬;雨季三防 你准备好了吗?[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涛;接地网电气连接故障的诊断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鲁志伟;大型接地网工频接地参数的计算和测量[D];武汉大学;2004年

3 王树奇;基于分层约简模型的接地网腐蚀故障诊断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4 赵志斌;复杂土壤中接地网性能分析与变电站内空间电磁场计算[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5 倪云峰;接地网分块故障诊断及可及节点偏移影响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蓬鹤;基于接地系统频域特性的接地网缺陷诊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茂林;变电站互感器宽频传输特性与接地网瞬态特性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8 王建新;接地网腐蚀故障诊断算法与可测性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9 付龙海;青藏铁路输变电系统防雷及接地技术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高长征;复杂线结构电磁场问题的快速计算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海涛;接地网状态综合检测分析方法及其实现[D];湖南大学;2009年

2 朱江;广深港客运专线接地测试及防雷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罗勋;变电站接地网雷电冲击暂态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傅浩峰;220kV甘露变接地网改造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张航;风电场圆环接地网的冲击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6 马晋佩;基于协同进化遗传算法的接地网导体缺失诊断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吴鹏;接地网影响下土壤水平分层结构建模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邓文雄;接地网断裂故障定位方法的改进与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黄胜鑫;接地网腐蚀诊断及腐蚀对接地网性能影响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黄小琼;接地网腐蚀速率弱极化检测及强极化状态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45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845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0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