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9:06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海绵城市 生态雨水系统 建设条件 技术模式


【摘要】:传统模式的城市开发建设已经带来突出的城市内涝及水资源紧缺问题。自2014年以来,“海绵城市”已经被确定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对于城市雨水径流及其污染控制、水资源紧缺和水系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015年3月重庆市被确立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之一,目前正处于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重要阶段。同时,重庆市也开展了其它区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重庆市具有典型的西南山地气象条件和地理、地形、地质特征,加之建筑密度大、用地紧张、竖向高差大,土壤性质以砂质、粘质、酸性为主,且有特殊的生活习惯,国内以北京、深圳等平原城市为主发展起来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重庆市应用尚有较多需要研究的问题。针对重庆市的特定自然条件及城市形态等对其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模式及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对于规范和优化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选择、加快推进进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重庆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条件,包括自然特征和城市空间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对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开展了适应性研究和评估,然后对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技术模式和不同用地类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分析得到了重庆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水文气象、降雨径流特征、城市形态等条件,提出重庆市建设海绵城市应以径流污染和径流峰值为侧重点,且径流量削减应与雨水利用相结合,主要途径包括推广低影响开发技术、加强传统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加强雨水储存回用系统建设、维护河网水系及改良土壤等五个方面。(2)给出了不同类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在重庆市应用的适宜性评估结果,总结了各项技术措施在结构、材料、形式、水力参数,以及适用范围上的特征,并定性地评估了各类技术措施在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污染物削减方面的效果。(3)给出了市政道路、建筑小区和城市公共区域等用地类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对于市政道路,给出了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道路在暴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提出了不同市政道路类型在海绵理念下的排水方式,根据新老城市用地布局、社会习惯的不同提出了适宜的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改良型技术措施;对于建筑小区,针对单体建筑和小区公共区域分别给出了雨水截污与收集回用方式,并提出了低密度和高密度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布局方式;对于城市公共区域,分别提出了广场、大型公园和滨水区适宜的生态雨水系统技术方案。总结了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土壤改良技术和适宜栽种的植物类别,以供实际工程选用。(4)以重庆市悦来生态城为例开展了研究结果的应用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对于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 生态雨水系统 建设条件 技术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92;TV213.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1
  • 1 绪论11-21
  • 1.1 课题背景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2.1 国外城市生态雨水系统建设理论体系13-15
  • 1.2.2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15-17
  • 1.3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17-18
  • 1.4 研究目的18
  • 1.5 研究内容18
  • 1.6 技术路线18-21
  • 2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21-45
  • 2.1 重庆市自然特征21-36
  • 2.1.1 地形地貌特征21-23
  • 2.1.2 气候特征23-24
  • 2.1.3 水资源特征24-25
  • 2.1.4 降雨特征25-29
  • 2.1.5 径流水质特征29-30
  • 2.1.6 土壤特征30-36
  • 2.2 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36-42
  • 2.2.1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形态36
  • 2.2.2 重庆市主城区用地格局36-37
  • 2.2.3 重庆市主城区道路结构37-39
  • 2.2.4 重庆市建筑形态与风格39-40
  • 2.2.5 重庆市街区形式的演变40-42
  • 2.3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对象的优先顺序及实现途径42
  • 2.4 本章小结42-45
  • 3 重庆市可选用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评估45-87
  • 3.1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分类与选择依据45-46
  • 3.1.1 技术措施分类45
  • 3.1.2 技术措施选择依据45-46
  • 3.2 绿色屋顶46-50
  • 3.2.1 绿色屋顶的结构及材料46-48
  • 3.2.2 绿色屋顶的类型48-50
  • 3.3 生物滞留设施50-60
  • 3.3.1 生物滞留设施的结构及尺寸50-55
  • 3.3.2 生物滞留设施的类型55-60
  • 3.3.3 生物滞留设施砾石层的断面形式60
  • 3.4 雨水树池60-66
  • 3.4.1 雨水树池的形式60-65
  • 3.4.2 雨水树池的设计尺寸与数量65-66
  • 3.5 植被浅沟66-73
  • 3.5.1 植被浅沟的类型与结构66-69
  • 3.5.2 植被浅沟的断面形式69-71
  • 3.5.3 植被浅沟的水力参数71-73
  • 3.6 渗透性铺装73-77
  • 3.6.1 渗透性铺装的结构与设计参数73-75
  • 3.6.2 渗透性铺装的类型与材料75-77
  • 3.7 湿塘和雨水湿地77-80
  • 3.7.1 湿塘和雨水湿地的构造77-79
  • 3.7.2 湿塘和雨水湿地的设计参数79-80
  • 3.8 其他海绵城市技术措施80-84
  • 3.8.1 渗透管/渠80-81
  • 3.8.2 干井/渗井81-82
  • 3.8.3 雨水桶/箱82
  • 3.8.4 植被过滤带82-83
  • 3.8.5 初雨截流设施83-84
  • 3.8.6 雨水调蓄池84
  • 3.9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评估84-86
  • 3.10 本章小结86-87
  • 4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模式研究87-125
  • 4.1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87-89
  • 4.2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研究89-105
  • 4.2.1 传统道路与海绵城市道路的暴雨管理模式89-91
  • 4.2.2 重庆市道路类型及海绵理念下的排水方式91-95
  • 4.2.3 适合重庆市城市道路特征的生态雨水系统95-101
  • 4.2.4 新老城区市政道路源头截污方式101-105
  • 4.3 建筑小区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研究105-112
  • 4.3.1 建筑小区分类105-107
  • 4.3.2 建筑小区雨水截污与收集系统107-110
  • 4.3.3 建筑小区雨水回用系统110-112
  • 4.4 城市公共区域海绵城市技术模式研究112-117
  • 4.4.1 广场海绵城市技术模式112-113
  • 4.4.2 大型公园海绵城市技术模式113-115
  • 4.4.3 滨水区海绵城市技术模式115-117
  • 4.5 重庆市土壤改良技术研究117-119
  • 4.5.1 砂质土壤改良技术117-118
  • 4.5.2 黏性土壤改良技术118
  • 4.5.3 酸性土壤改良技术118
  • 4.5.4 其他问题土壤改良技术118-119
  • 4.6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植物研究119-123
  • 4.7 本章小结123-125
  • 5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实例研究125-137
  • 5.1 研究区项目概况分析125-126
  • 5.2 研究区暴雨过程线合成126-127
  • 5.3 研究区海绵系统规划与设计127-130
  • 5.3.1 研究区生态措施及雨水管网布置127-129
  • 5.3.2 研究区生态措施参数设计129-130
  • 5.4 研究区雨水径流状况模拟分析130-134
  • 5.4.1 开发前径流状况分析130
  • 5.4.2 传统开发模式下径流状况分析130
  • 5.4.3 海绵城市理念下径流状况分析130
  • 5.4.4 研究区雨水径流状况评估130-134
  • 5.5 本章小结134-137
  • 6 结论与建议137-139
  • 6.1 结论137
  • 6.2 建议137-139
  • 致谢139-141
  • 参考文献141-147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吉;对大连城市建设的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0年02期

2 乌兰,高小楼,王媛;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漫谈哈尔滨城市建设及建筑[J];林业科技情报;2000年01期

3 路廷;;青岛市推出城市建设新思路[J];城市规划通讯;2001年06期

4 范能船;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牛连盛;塑造有生命力的城市──大连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建筑创作;2002年Z1期

6 曾庆明;经营城市: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观念[J];重庆建筑;2004年01期

7 詹世良;坚持科学的城市建设发展观[J];长江建设;2004年03期

8 顾孟潮;建筑的变化折射城市的变迁[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6期

9 周争先;城市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J];中华建设;2005年03期

10 穆祥纯;;北欧四国的道路交通及城市建设(二)—城市建设[J];特种结构;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震维;;“经营城市”与城市建设[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王纬;;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穆红姣;李耿;;谈我国城市建设的理念[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4 王维珍;;台湾岛内城市建设之一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朱渊;;谈城市建设实施中参与人群的角色干预[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6 李长吉;;大连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王雪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资金需求和信贷[A];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第五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姜巧荣;吕琴;;浅谈城市建设思路[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9 刘彦才;;城市建设走民族风格地方特点问题的思考——21世纪南宁市城市建设市长会议上的发言[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康巧茹;;银川城市建设的性质分析及其规律的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先聪;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城市建设[N];安庆日报;2007年

2 记者 沈朝晖邋通讯员 王寅国;市委向老干部通报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N];宁波日报;2007年

3 卫冰邋赵向南;周然就和谐城市建设在吕梁调研[N];山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欧春涛;确保全市中心城市建设新年新形象[N];永州日报;2008年

5 杨西民 靳宇琪;2009 大城市建设如何突破[N];宝鸡日报;2009年

6 中共南京市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杨植;科学发展观统领法治城市建设[N];法制日报;2009年

7 记者张磊;省政协城市建设司法保障专题调研组来我市调研[N];唐山劳动日报;2009年

8 峨宣;县领导专题调研城市建设[N];玉溪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丽强;尽快建立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N];石家庄日报;2010年

10 欣闻;我市荣获中国城市建设两项大奖[N];营口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丽芳;城市建设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王皓波;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债券融资及治理结构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3 王宗荣;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杜微;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严薇;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黎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府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杰;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德旭;生态伦理视角下的城市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宋雪纯;南昌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晶晶;论帝国晚期罗马城市建设的特点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智捷;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7 乔万鹏;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杨宇锋;成都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刘保陆;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刘光宇;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唐山市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06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906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