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滞回性能
本文关键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滞回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 滞回性能 形状记忆合金 摩擦阻尼器 滞回模型
【摘要】:针对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的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提出了简化分析模型,研究了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往复荷载作用下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的力-位移曲线,提出了简化的滞回模型,然后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各参数对其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在卸载后存在一定的残余位移,其大小仅与阻尼器元件摩擦力及SMA元件奥氏体弹性刚度有关;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的滞回性能可采用修正的FS(Flag-shaped)模型来描述;SMA元件屈服力及耗能参数对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的滞回性能影响较大,奥氏体弹性刚度及屈服后刚度系数影响较小;增加阻尼器元件的摩擦力,可显著增强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的耗能能力,但会产生残余位移.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省宜昌宜洋置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 自复位摩擦耗能支撑 滞回性能 形状记忆合金 摩擦阻尼器 滞回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208386)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120141120083)
【分类号】:TU352.1
【正文快照】: 自复位(self-centering)结构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与传统的抗震结构不同的是,自复位结构卸载后变形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在强震作用下,自复位结构基本不产生残余变形,震后不需或经少量的维修即可恢复正常使用[1-4].从实现的途径来讲,自复位结构或构件可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宏,顾强;钢梁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工业建筑;2001年09期
2 胡秀英;张文元;;轴力对巨型钢柱滞回性能的影响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6期
3 张文元;张耀春;;空间受力巨型钢柱滞回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结构;2007年01期
4 郑宏,顾强;钢方管截面柱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力学季刊;2001年04期
5 贾明明;张素梅;;抑制屈曲支撑滞回性能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张文元;胡秀英;;加载对巨型钢柱空间滞回性能的影响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5期
7 高尔新;王永贵;;防屈曲支撑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02期
8 贾子文,龚永忠,于安林;Y型支撑钢框架耗能段滞回性能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陈以一,周锋,陈城;宽肢薄腹H形截面钢柱的滞回性能[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10 武振宇;高洋;;K型间隙方管节点滞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林;苏明周;顾强;;位移加荷方式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2 邵永松;;焊接T形支撑杆件滞回性能模型的模拟分析[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3年
3 赵欣;吴迈;刘晓孟;;钢—混凝土组合梁滞回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婷;赵楠;聂建国;张勇;马凯;;型钢混凝土柱-钢桁架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郑宏;俞茂宏;顾强;;结构钢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及钢构件滞回性能的计算机分析[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连尉安;张耀春;;钢支撑滞回性能模拟及疲劳寿命评估[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晓宇;王铁成;杜喜凯;陈敖宜;;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试验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8 李海锋;罗永峰;李德章;丁大益;;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偏心常轴压箱形钢柱滞回性能的有限元模拟[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董磊磊;潘宏;杨晓东;;梁柱角钢连接的滞回性能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方有珍;顾强;;半刚接钢框架(柱弱轴)-内填RC剪力墙结构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丁玉坤;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滞回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张扬;Y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与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孙国华;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滞回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4 颜鹏;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凯;新型组合钢梁柱栓焊节点的滞回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秦海;基于桥墩地震破坏模式的滞回性能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余非;梁端腹板削弱型钢框架滞回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刘振文;基于延性交错桁架双角钢T形弦杆在往复荷载下的滞回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刘新洋;节能型蜂窝钢柱滞回性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6 高洋;K型间隙方管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李靖;多支管T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Pak Victor;纵向板与方管焊接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陈博;弯矩作用下不等宽T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周喜;圆钢管柱滞回性能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4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97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