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NMR技术的土—水特征曲线预测

发布时间:2017-10-07 03:16

  本文关键词:基于NMR技术的土—水特征曲线预测


  更多相关文章: 土-水特征曲线 核磁共振 预测 分形理论


【摘要】: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土体都处于非饱和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非饱和土的研究已经成为岩土力学学术界的研究重点。研究非饱和土就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土-水特征曲线,土-水特征曲线是非饱和土土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土-水特征曲线在非饱和土的理论和力学性质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土-水特征曲线的测量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试验只能获得土体某一特定状态下的土-水特征曲线。然而在对非饱和土进行研究时,通常需要的都是任意变形条件下的土-水特征曲线。故提出一个快捷,有效,经济的预测土-水特征曲线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所进行的主要研究及结论如下:(1)选取了武汉市武昌区某工地深基坑的土体进行试验研究,主要进行的实验有:土体基本物理指标的测取,试样的制备,不同压实度下的土-水特征曲线的测取,不同压实度下的核磁共振曲线的测取。(2)研究分析了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因素,并用试验验证了不同初始干密度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3)介绍研究了多种经典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并结合笔者所做的实验,利用Matlab等分析软件进行拟合分析,分析出了各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选取了最优模型进行后续研究,并对各模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4)对试样在不同压实度下的核磁共振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证实了试样的初始干密度主要影响的是较大孔径的孔隙含量,对较小孔径的孔隙含量影响不大等相关理论。并发现换算后的NMR图形和土-水特征曲线十分相似,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分析NMR实验得到的数据,给出了在已知初始干密度的情况下,通过核磁共振试验就可以预测出试样的土-水特征曲线的数学模型,为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5)介绍了分形理论,证实了核磁共振曲线中弛豫时间与质量含水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形行为,从侧面上证明了土体孔隙分布具有很强的分形特性。进行理论推导,给出以质量含水率表示的核磁共振曲线分形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给出了在已知初始干密度的情况下,通过核磁共振试验来预测土-水特征曲线的方法。
【关键词】:土-水特征曲线 核磁共振 预测 分形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论文选题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土-水特征曲线研究的现状10-12
  • 1.2.2 核磁共振发展状况12-13
  • 1.3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13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13-15
  • 第2章 土-水特征曲线15-26
  • 2.1 土-水特征曲线的基本理论和概念15-18
  • 2.1.1 土-水特征曲线的简介15
  • 2.1.2 基质吸力15-17
  • 2.1.3 滞回效应17-18
  • 2.2 土-水特征曲线的实验设备18-20
  • 2.2.1 传统的经典压力板仪18-19
  • 2.2.2 改进后的压力板仪19-20
  • 2.3 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因素20-22
  • 2.3.1 影响土-水特征曲线的内在因素20-21
  • 2.3.2 影响土-水特征曲线的外部因素21-22
  • 2.4 土样在不同压实度下的SWCC曲线研究22-24
  • 2.4.1 试样制备22-23
  • 2.4.2 试验结果数据23-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26-38
  • 3.1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的理论介绍26-27
  • 3.2 经典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27-30
  • 3.2.1 两个参数的模型27
  • 3.2.2 三个参数的模型27-29
  • 3.2.3 四个参数的模型29-30
  • 3.3 对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的研究30-33
  • 3.3.1 经典模型中的参数30
  • 3.3.2 模型中残余含水量相关的吸力值30-31
  • 3.3.3 模型中修正系数的比较31-33
  • 3.4 模型的拟合及对比33-37
  • 3.4.1 模型的拟合结果34-36
  • 3.4.2 拟合结果分析36-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NMR实验数据和土-水特征曲线的关系研究38-53
  • 4.1 核磁共振简介38-42
  • 4.1.1 核磁共振的发展状况38
  • 4.1.2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简介38-40
  • 4.1.3 核磁共振弛豫信号处理40-42
  • 4.2 核磁共振试验42-46
  • 4.2.1 试验设备42
  • 4.2.2 试验过程及结果42-44
  • 4.2.3 核磁共振试验数据分析44-46
  • 4.3 依据NMR实验数据预测土-水特征曲线46-51
  • 4.3.1 核磁共振与SWCC曲线的理论关联46-48
  • 4.3.2 土-水特征曲线预测方法的提出48-51
  • 4.4 本章小结51-53
  • 第5章 基于NMR数据的土-水特征曲线分形预测53-67
  • 5.1 分形理论的介绍53
  • 5.2 分形理论在土力学及工程中的模型53-57
  • 5.2.1 岩土介质中的分形模型54-57
  • 5.3 核磁共振曲线分形的理论推导57-59
  • 5.3.1 基于核磁共振曲线直接求解分维数57-58
  • 5.3.2 以质量含水率表示的核磁共振曲线分形模型58-59
  • 5.4 核磁共振曲线分形的理论验证59-61
  • 5.5 关于土-水特征曲线预测方法的提出及验证61-66
  • 5.5.1 预测方法的提出61-63
  • 5.5.2 预测模型的验证及分析63-66
  • 5.6 本章小结66-6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结论67
  • 6.2 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白;沈波;;玻璃量器液面表观特征曲线的形成和读数标志的确认[J];计量技术;1983年04期

2 陶高梁;孔令伟;肖衡林;马强;朱志政;;土-水特征曲线的分形特性及其分析拟合[J];岩土力学;2014年09期

3 李保华;;考虑干密度和压实含水率影响的弱膨胀土土水特征曲线研究[J];建筑技术;2014年05期

4 孙德安;孟德林;孙文静;刘月妙;;两种膨润土的土-水特征曲线[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5 胡波,肖元清,王钊;土-水特征曲线方程参数和拟合效果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贺炜;陈永贵;王泓华;;基于正态分布的土水特征曲线独立域滞后模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马少坤;扈萍;秦会来;;红黏土土水特征曲线试验及拟合实用技术研究[J];公路;2010年01期

8 卢应发;陈高峰;罗先启;崔玉军;;土-水特征曲线及其相关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9期

9 仇文革;基于与围岩交互作用机理的格栅支撑特征曲线设计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10 戚国庆,黄润秋;土水特征曲线的通用数学模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德安;孟德林;刘月妙;;高庙子膨润土及其与砂混合物的土水特征曲线[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胡新江;谈云志;王世梅;刘晓玲;;多功能土水特征曲线试验仪研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3 唐军;余沛;魏厚振;孟庆山;颜荣涛;;毕威高速公路玄武岩红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实验测定及模型应用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钟方杰;孔令伟;朱建群;;杭州湾浅层储气砂土的持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正超;冻土水热特性测定与模拟: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非饱和黄土渗透性函数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袁波;基于NMR技术的土—水特征曲线预测[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3 何姗姗;相似多线外形之间特征曲线网复制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褚进晶;扬州地区粘性土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及其应用[D];扬州大学;2014年

5 叶云雪;江西非饱和红土土—水特征曲线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6 余红玲;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的预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7 高抗;非饱和土水特征曲线的温度效应研究[D];三峡大学;2014年

8 赵丽晓;土水特征曲线的预测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王凤君;小雨量条件下粉质壤土土—水特征曲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李奥琼;个性化人体特征曲线驱动服装变形的三维人体试衣技术[D];东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86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986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0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