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感发理论及其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17-04-11 03:05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感发理论及其教育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诗可以兴”说,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教”注重启发联想的传统。钟嵘释“兴”为“文已尽而意有余”,推进了对诗歌感发生命之品质的体认。唐代的“兴象”说和“象外之象”说,总结当时的创作实践,在理论上揭示出诗歌情景交融的美学境界。但他们对于诗歌感发功能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诗歌感发作者生命这一层面上。朱熹强调阅读要达到“兴发感动”的境界,王夫之提出“以情自得”,尊重读者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来阐释作品的权力。至此,中国古典诗歌感发理论从作者感发论发展到读者感发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在当代,叶嘉莹先生继承优良传统,以其深厚的国学底蕴,融入现代西方理论,在诗词批评领域进行了罕有其比的解诗实践。受其启发,本文认为,中学教师要从感发生命活力的高度,重拾经典,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读者”,紧紧把握自己在阅读中宝贵的“艺术初感”,将它汇聚成教学激情的“源头活水”。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以“文”为本,引导学生读正文、读原文,品味语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关注诗句背后的情感信息和生命体验;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语言宝藏参与阅读,以诗解诗,,拓展“联想轴”,在自由开放的“情遇”境界中兴于微言,在“课改”契机中实实在在的将古典诗歌的生命品质传承下去。
【关键词】:感发理论 生命本质 诗词情感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论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上篇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感发理论7-16
- 一 诗可以兴:确立注重启发联想的“诗教”传统7-8
- 二 从“心物交感”到“文尽意余”:诗歌作者的生命感发8-10
- (一) 心物交感:诗人生命的感发过程8-9
- (二) 兴象:诗人生命感发的表现9-10
- 三 从“唤醒体验”到“以情自得”:诗歌读者的生命感发10-13
- (一) 唤醒体验,兴发感动10-11
- (二) 以情自得,各以情遇11-13
- 四 感发生命的活水:论解诗实践的当代意义13-16
- (一) 诗歌评赏贵在取其神13-14
- (二) 诗歌评赏贵在养其真14-16
- 下篇 论感发理论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践16-26
- 一 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读者”16-20
- (一) 课堂教育的生命意义与重拾经典16-17
- (二) 课堂的教学激情与真诚的诗教17-18
- (三)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18-20
- 二 阅读教学要从文本语言的情感实际出发20-21
- 三 细读文本,兴于微言21-23
- 四 以诗解诗,拓展“联想轴”23-26
- 注释26-29
- 主要参考文献29-3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聂双;诗可以兴—孔子诗教思想探绎[D];湖北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感发理论及其教育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98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