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经典在清末民国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呈现与特点
发布时间:2024-04-09 05:08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建设的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深入,先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文教材中也加大了先秦经典作品的比重。清朝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期,这次转型使我国的传统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其中,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先秦经典,伴随着学校体系与《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论文对先秦经典在清末民国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呈现与特点展开研究,希望能对当下语文教育中如何开展先秦经典阅读有所启示。目前,语文教育界虽然对先秦经典的价值已有所认识,但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因此,本论文对先秦经典在清末民国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呈现与特点进行了梳理与探究,主要运用了文献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首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为三个时期:清末、民国初期与民国后期。其次,分别论述整理先秦经典在每个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呈现特点,进而梳理归纳出先秦经典在整个清末民国时期的总体特点。最后,得出对语文教育中开展先秦经典阅读的五点启示,分别是:第一,以课程标准中关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要求为依据;第二,内容选择要立足学情与文本;第三,高中经典阅读要注意基于“学习任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先秦经典自身的价值与魅力
2.当下“读经热”的兴起
3.《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先秦“经典”释义及成为“经典”的条件
2.清末民国《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四)文献综述
1.资料检索情况
2.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清末(1901—1911年):先秦经典盛行与式微期
(一)《钦定学堂章程》:以“四书五经”为主
(二)《奏定学堂章程》:读经尊孔之风盛行
(三)小结
1.选文原则:“博”“约”相济,以免“泛滥无实”
2.内容特点:以服务于社会与个人发展为主
3.教学原则:宜从浅显,循序渐进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反对“强责背诵”
5.时代影响:西学渐进,先秦经典大幅缩减
二、民国初期(1912—1927年):先秦经典时断与时续期
(一)1912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二)1913-1916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三)小结
1.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2.内容特点:以儒家典籍为主
3.教学原则:从“读”到“用”,循序渐进
4.教学方法:精读与略读并进
5.时代影响:继承性与延续性
三、民国后期(1927—1949年):先秦经典时起与时伏期
(一)1927-1937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二)1938-1949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三)小结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散
2.内容特点:儒家典籍减少
3.教学原则:总体理解到局部分析
4.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为重点
5.时代影响:政府态度发生变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先秦经典呈现的总体特点及其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先秦经典呈现的总体特点
1.课程设置:冲破限制,不再单独设科
2.内容特点:相对传统
3.教学原则:系统化加强
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5.时代影响:先秦经典的发展起伏不定
(二)对语文教育中先秦经典阅读的启示
1.以课程标准中关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要求为依据
2.内容选择要立足学情与文本
3.高中经典阅读要注意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开展
4.关注先秦经典阅读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5.先秦经典学习要联系传统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49366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先秦经典自身的价值与魅力
2.当下“读经热”的兴起
3.《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先秦“经典”释义及成为“经典”的条件
2.清末民国《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四)文献综述
1.资料检索情况
2.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清末(1901—1911年):先秦经典盛行与式微期
(一)《钦定学堂章程》:以“四书五经”为主
(二)《奏定学堂章程》:读经尊孔之风盛行
(三)小结
1.选文原则:“博”“约”相济,以免“泛滥无实”
2.内容特点:以服务于社会与个人发展为主
3.教学原则:宜从浅显,循序渐进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反对“强责背诵”
5.时代影响:西学渐进,先秦经典大幅缩减
二、民国初期(1912—1927年):先秦经典时断与时续期
(一)1912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二)1913-1916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三)小结
1.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2.内容特点:以儒家典籍为主
3.教学原则:从“读”到“用”,循序渐进
4.教学方法:精读与略读并进
5.时代影响:继承性与延续性
三、民国后期(1927—1949年):先秦经典时起与时伏期
(一)1927-1937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二)1938-1949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三)小结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散
2.内容特点:儒家典籍减少
3.教学原则:总体理解到局部分析
4.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为重点
5.时代影响:政府态度发生变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先秦经典呈现的总体特点及其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先秦经典呈现的总体特点
1.课程设置:冲破限制,不再单独设科
2.内容特点:相对传统
3.教学原则:系统化加强
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5.时代影响:先秦经典的发展起伏不定
(二)对语文教育中先秦经典阅读的启示
1.以课程标准中关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要求为依据
2.内容选择要立足学情与文本
3.高中经典阅读要注意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开展
4.关注先秦经典阅读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5.先秦经典学习要联系传统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949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94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