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育儿的中日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育儿 切入点:父亲角色 出处:《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12期
【摘要】:在少子化、独生子女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代际的更替,中国和日本年轻人的社会、家庭角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同样表现在育儿理念、育儿方式方面。在实行女性终身就业制度的中国,育儿期父母往往依赖自己的双亲,帮助抚育年幼的孩子。而在日本,传统的"男外女内"的夫妻角色分工正在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日本已婚女性希望延续职业生涯,在工作与家庭角色之间寻求平衡。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和优生优育理念的普及,使当代人对科学喂养、早期教育、父亲参与育儿等更为关注,并试图在育儿过程中加以履行。但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育儿福利政策、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的竞争压力等都使年轻父母不可避免地遭遇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面对"两难"困境,除了家庭内部,尤其是夫妻间需要进行角色调适外,更需要政府制定和改善有利于育儿的福利制度,企业给予育儿期父母合适的待遇,社会提供更多缓解育儿焦虑的支持。本研究客观描述了中日两国父亲参与育儿的现状,而且试图发现影响父亲角色转换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并对此提出制度改善和社会支持的建议。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nority children and only children, with the change of generations, the social and family roles of young people in China and Japan are changing, which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parenting and parenting methods.In China, where women are employed for life, childcare parents often rely on their parents to help raise young children.In Japan,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rol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uples is being challenged, and more and more Japanese married women want to continue their careers and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dea of eugenics, moder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feeding, early education and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aring, and try to fulfill it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aring.However, in real life, the social child-care welfare policy,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of occupation make young parents inevitably encounter the conflict of social role and family role.In the face of the dilemma, in addition to the role adjustment within the family, especiall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and improve the welfare system conducive to childcare, and enterprises should give appropriate treatment to parents during the child-rearing period.Society provides more support to ease parental anxiety.This study objectively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aring in China and Japan, and tries to find out a series of relev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hange of father's rol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system improvement and social support.
【作者单位】: 日本冈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G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2 马绍斌,范存欣,彭欣,武晓艳;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8期
3 高宝祥;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转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3年03期
5 胡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10期
6 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6期
7 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1期
8 杜曙光;加入WTO背景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与创新[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何裕民;“社会支持”与疾病防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0期
10 谢华,金艺花;试论教育模式的转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双秋;李少虹;;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援综合网络[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年
2 周亚萍;励佩君;;社会支持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覃霞;;烧伤后期整形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肖蓉;张小远;冯现刚;解亚宁;梁剑芳;刘欢欢;;驻偏僻海岛军人社会支持状况研究[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蔡鹏;;癌症病人的心理、社会支持[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杨蓉;;配偶在中风患者社会支持中的作用[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白月玲;;门诊化疗患者社会支持与抑郁状况调查分析[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吴彩芹;;老年喉癌病人抑郁及社会支持相关研究[A];全国第九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蔡鹏;;癌症病人的心理、社会支持[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2 中证资讯;热点转换虽频繁 板块走强仍可期[N];中国证券报;2001年
3 孙央丽 本报记者 朱谦;女性教育需要社会支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4 唐江媛;完成角色的转换[N];中国旅游报;2001年
5 曹爱生;博物馆培育社会支持力市场的困难与对策[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颖;灾后心理重建 社会支持最重要[N];科技日报;2008年
7 李俊伟;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创新指向[N];学习时报;2009年
8 高原;灾后心理重建——社会支持最重要[N];中国社会报;2008年
9 ;医护人员需要社会支持 直面非典有利心理健康[N];科学时报;2003年
10 北京市方庄一幼 河北 董敏 本栏目顾问:北大妇婴医院教授 戴淑凤;育儿版[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2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3 邹国辉;日本林业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姜安;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齐向华;失眠症患者“昼不精,夜不瞑”状态的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彭永东;控制论的发生与传播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8 宋玉成;中日吸收西方写实油画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佘丹清;周立波新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跃进;中日两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及发展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谭静;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彦;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特点的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凤佐;员工对上级的社会支持的感知及对其工作压力感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海东;日本当代纤维艺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杨奎臣;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理念与方式创新——社会支持的预防功能及对策构建[D];中南大学;2003年
7 陈奇娟;南京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8 欧阳常青;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越;明代日本来使接待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潘筝;论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1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71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