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师德培训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07 12:47

  本文关键词:继续教育师德培训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页 > 学位论文 > 华东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师德培训问题研究

分享

  •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师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孔子提倡“为人师表”,夸美纽斯强调“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师德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楷模和典范,而且是学生道德的先导,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带动作用。 师德具有两层含义,广义的师德包括对教师的全面要求,如教师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自身道德。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师德培训问题,研究对象是中学教师,研究范围主要针对浙江省。本文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师德和师德培训模式的概念、师德培训模式的形成原则,常见两种师德培训模式院校培训模式和学分驱动培训模式的优点和缺陷,研究新型师德培训模式的目的、意义和任务。第二章主要是对目前中学教师的师德现状和师德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培训方式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师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师德培训中的接受规律,阐明了师德培训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第四章是借鉴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反观和反思我们的师德培训工作,提出师德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此促进我国教师师德水平的整体提高。第五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结合师德培训实际工作中想法和做法,从模式的概念、产生的背景、模式的结构要素及其变式、模式的操作程序、模式的优缺点和应用该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三种新型的师德培训模式:自修—反思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和案例培训模式,提出了今后的继续教育师德培训模式要逐渐形成反思—更新—实践的新理念,要让教师在冲突互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师德和人格得以不断提高和完善。第六章对运用新型师德培训模式的实验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跟踪调查,对受训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了一定地分析思考,提出了本文后续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本论文既涉及基本理论,又属于应用性研究。 本文的研究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今后师德培训改革的方向:培训目的必须顺应师德发展的新需求;培训方式要求参与、反思与互动;培训内容要求满足主体内在需要。教师师德培训不仅是一个师道传承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引导和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对于教师师德培训态度需求的积极转向,培训者应当表现出积极的反应,通过案例、情境体验、现身说法、问题研讨等方式将师德理论实践化,体现出培训在价值引导和实践引导方面的特定功能,在培训中增强教师参与度,促进经验的反思和碰撞。

  • 作者

    韩信钊 

  • 学科专业

    教育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 导师姓名

    王俭

  • 学位年度

    2005

  • 语种

    chi

  • 分类号

    G451.2 G443

  • 关键词

    继续教育  师德教育  教师培训  教育管理 

  • 在线出版日期

    2006年07月10日

  • 参考文献

  • [1] 佐藤学. 教师这一难题--反思教学实践. 世织书房, 1997
  • [2] 郑金洲. 案例教学指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3]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理论·方法·德性.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6
  • [4] 姚继业,陈邦峰. 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 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0
  • [5] 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初探.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 [6] 周立人.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的理论与案例.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 [7] 戚万学. 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 [8] 熊川武. 实践教育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 [9] 黄向阳. 德育原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10] 柴田义松. 教育实践之研究. 图书文化, 1990
  • [11] 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12] 黄济. 教育哲学通论.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 [13]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 [14] 查有梁. 论教育模式.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 [15] 戚万学. 活动道德教育论.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 [16] 张家祥,金锵.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1
  • [17] 钟启泉. 现代教学论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 [18] 贾宝深,潘海燕.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内容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
  • [19] 朱永康. 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 [20] 徐辉,张元龙. 为师一德--浙江师范大学百名优秀校友撷英.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 [21] 钟启泉,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 [22] L·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认.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23] 陈桂生. 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24] 陈桂生. 师道实话.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25] 郑金洲. 教育碎思.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26] 檀传宝. 教伦理学专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27] 鲁洁,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 [28]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 [29]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 [30] 刘明新,王洪斌,刘云翔. 中外优秀教育思想介评.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4
  • [31] 张贵新. 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 2000,5
  • [32] 沈莉莉. "师徒帮带"的教师培训模式--中美青年教师职初岗位培训比较研究. 外国教育资料, 1995,05
  • [33] 易长发. 外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例析. 比较教育研究, 1999,03
  • [34] 顾泠沅. 以教学案例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改革.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2000,05
  • [35] 刘婕. 日本教师的职业形象与启示.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01
  • [36] 王维荣,约瑟夫·布朗. 美加等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 教育科学, 1999,3
  • [37] 杨民. 日本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培养. 教育科学, 1999,3
  • [38] 张桂春.
  • [39] 方方.
  • [40] 侯怨水.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构想.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02
  • [41]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比较研究(上).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8,05
  • [42]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比较研究(下).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8,06
  • [43] 谭顶良. 从因循式教学到策略式教学--兼论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与形式. 南京师大学报, 1999,03
  • [44] 张贵新. 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阶段与走向. 东北师大学报, 2001,01
  • [45] 周兴国. 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8,02
  • [46] 朱益明. 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对策. 教育发展研究, 1998,10
  • [47] 陈贵生. 师德研究.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03
  • [48] 陈家颐. 论教师道德的自我调控. 教育科学, 1995,3
  • [49] 樊穆曾. 教师修养的几点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1990,05
  • [50] 傅维利,张东娇. 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育科学, 1999,4
  • [51] 郭芬云. 对塑造教师完美人格的几点认识.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4
  • [52] 郭旭,周阳,郭杰忠.
  • [53] 胡相峰. 为人师表论. 教育研究, 2000,9
  • [54] 金丽红. 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规律及培育原则. 教育科学, 2000,3
  • [55] 凌晓云. 加强师德建设重塑教师文化. 教育发展研究, 1998,06
  • [56] 刘铁芬. 教育者的形象与师道尊严. 现代教育, 1999,03
  • [57] 刘兆吉. 教师的榜样与导向效应.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04
  • [58] 陶志琼. 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1
  • [59] 童国飞. 新时期师德建设浅论. 江西教育科研, 1997,01
  • [60] 王逢贤. 师德建设的理论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1997,04
  • [61] 王业祯. 为人师表的德育功能探析. 江西教育科研, 1998,04
  • [62] 吴明海. 上善若水——浅释老聃《道德经》所蕴含的师德观. 教育科学, 1995,2
  • [63] 谢春昌. 论理性把握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教育评论, 1999,6
  • [64] 于淑云. 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 教育研究, 1997,10
  • [65] 周丽华. 论师范人格的养成. 教育评论, 1999,2
  • [66] 陈振华. 优秀教师的特征及其对师范教育的意义. 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6,02
  • [67] 程大琥.
  • [68] 杨涤. 教师专业教育模式: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中心. 外国教育研究, 2000,12
  • [69] 史耀芳. 国外中小学道德教育述评. 中小学管理, 1994,01
  • [70] 于伟. 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 1997,01
  • [71] 王冬桦. 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1996,04
  • [72] 季诚均,王剑波.
  • [73] 李凤祥,王胄. 关于中小学优秀教师成长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国教育学刊, 1993,06
  • [74] 李忠如. 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4
  • [75] 韩信钊.
  • [76] 韩信钊. 对成人学员思想教育非理性的思考. 中国成人教育, 2000,11
  • [77] 韩信钊.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训工作一个战略性的课题.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1997,01
  • [78] 韩信钊. 关于中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0,02
  • [79] 池卫东.
  • [80] 徐亚妮.
  • [81] 孙晶.
  • [82] Peter Schwartz,Graham Webb. Case studying 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iladelphia:kogan, 1993
  • [83] Selma Wassermann Getting down to cases:learning to teach with case studie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3
  • [84] Laurence E Lynn Jr. Teaching& learning with cases a guidebook. New York:Seven Bridges Press LLC, 1999
  • [85] K strike,J soltis. The Eethics of Teaching.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1985
  • [86] B Hersh,J Miller,G Feildin. Models of Moral Education:An Appraisal. Longman Inc, 1980
  • [87] UNESCO(2001):The Cape Town Statement on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a Lifelong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Ingtitution.
  • [88] Sandra Kerka. Constru.tivism,Workpla.e Learning,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RIC Digest No.181.
  • [89] ThomaS R Guskey.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ent. 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 2000
  • [90] Christopher Day. Developing Teachers. London.Philadelphia.Falmer PresS, 1999
  • [91] Gernaine L Taggart,Alfred p wilson. Proting Refletive Thinking in Teachers. 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 1998
  • 相似文献 查看更多>>


      本文关键词:继续教育师德培训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40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5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