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3 22:07

  本文关键词: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民族一样,朝鲜族必然经历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然而,从地域性来看,相对于居住于民族聚居地的群体而言,迁移城市的朝鲜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城市朝鲜族成为本民族文化变迁的代表,同时使得这一群体站在了传统与现代冲突和交融的巅峰,面临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化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状况也集中地体现于城市朝鲜族的家庭教育中。朝鲜族家庭是对民族幼儿实施教育的最小社会单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初场所和重要的途径。城市化、现代化在朝鲜族幼儿家长的观念与行为领域引发了激烈振荡,使得传统的育儿态度、行为和现代的育儿观念、行为并存,引发了一系列的焦虑、困惑乃至于抉择。 本文以北京作为田野调查点,对在京朝鲜族父母儿童抚育方式进行了描述。北京是外来朝鲜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选择在京朝鲜族父母进行调查研究,既具有相对的方便性和可操作性,又能更为突出地反映在中国社会变革洪流和文化交融中当代朝鲜族父母育儿特征,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城市朝鲜族家庭教育发展状况及趋势。 本文将立足传统,面向现实,运用人类学的主客位研究方法,试图客观地揭示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城市朝鲜族幼儿父母的育儿行为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变化,同时试图通过对北京朝鲜族父母养育儿童的研究,通过对其现代和传统的对比,挖掘其优秀的教育价值,及其探讨如何传承的问题,考察朝鲜族父母在京育儿过程中遭遇的文化碰撞与冲突及其解决方法,得出能够引导家教实践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也希望借此推动城市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发展。 本文从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的背景、选题的缘起、研究的意义及目的几个方面交待了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了解了国内外该项研究分别在人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并详细交待了本研究所依据的方法论及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北京朝鲜族概况。首先简要介绍中国朝鲜族概况以及朝鲜族人口流动情况;其次描述了北京朝鲜族人口来源、人口分布、从事行业等现象。 第三部分对朝鲜族传统家庭教育进行描述。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从生育观、家庭教育传统理念、婴幼儿家庭保育以及教育四大方面描述了传统朝鲜族家庭教育的状况。 第四部分是对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现状调查的描述与分析。文章从养(胎教、母乳喂养、断奶、排泄训练、睡眠安排)和育(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两大方面对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进行阐述。 第五部分是对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特征的分析。首先,交待了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特征的双重性:即在京朝鲜族父母的育儿观既和传统一脉相承,又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其次,以目前在京朝鲜族父母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为切入点,介绍了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的焦虑与困惑。 第六部分是研究建议与反思。依据对北京朝鲜族幼儿家长育儿的访谈调查结果的分析,明确了值得保留并发扬的优秀传统育儿观念,提出进一步完善育儿的观点,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反思。 第七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本研究的一些观点作了进一步阐释,即:育儿方式是根据地方性文化需求对儿童进行抚育,把儿童养育成符合地方性文化的个体;现代养育方式同传统文化处于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冲突的状态中,它吸足了传统文化的乳汁,而传统已无法满足其继续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对其发展的限制,从而使得它们相互冲突;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鉴于以上的研究,文章大体上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1.育儿方式是地方性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2.传统与现代性育儿方式相互依赖,相互冲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家庭是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在京朝鲜族 育儿方式 主客位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78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3
  • 绪论13-47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13-19
  • (一) 研究背景13-14
  • (二) 选题缘由14-19
  • 二、相关研究概述19-30
  • (一) 有关育儿方式研究概述19-28
  • (二) 有关朝鲜族方面的研究28-29
  •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29-30
  • 三、基本概念界定30-34
  • (一) 育儿方式30-32
  • (二) 朝鲜族32-34
  • (三) 在京朝鲜族父母34
  • 四、研究设计34-45
  • (一) 研究目的、意义与思路34-37
  • (二) 研究理论范式以及方法论37-45
  • 五、研究拟贡献之处45-46
  • 六、研究重点与难点46-47
  • 第一章 北京朝鲜族概况47-54
  • 第一节 中国朝鲜族简况47-51
  • 一、中国朝鲜族分布47-48
  • 二、朝鲜族人口流动48-51
  • 第二节 北京朝鲜族简况51-54
  • 一、北京的朝鲜族人口来源51-53
  • 二、北京市朝鲜族从事行业53
  • 三、北京市朝鲜族人口分布53-54
  • 第二章 朝鲜族传统家庭教育概述54-72
  • 第一节 生育观54-56
  • 一、“多子多福”生育观55
  • 二、“重男轻女”生育观55-56
  • 第二节 有关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的传统理念56-58
  • 一、注重家庭56-58
  • 二、重视传统家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58
  • 第三节 婴幼儿家庭保育58-63
  • 一、妊娠禁忌59-60
  • 二、母乳喂养60-62
  • 三、排泄训练62-63
  • 四、睡眠63
  • 第四节 家庭教育活动63-72
  • 一、伦理道德教育63-65
  • 二、劳动教育65-66
  • 三、智育66-68
  • 四、婴幼儿时期仪礼教育68-72
  • 第三章 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调查与分析72-104
  • 第一节 在京朝鲜族父母养儿经73-84
  • 一、胎教73-74
  • 二、母乳喂养74-77
  • 三、断奶77-81
  • 四、排泄训练81-83
  • 五、睡眠安排83-84
  • 第二节 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经84-100
  • 一、教育观念85-90
  • 二、教育行为90-100
  • 第三节 父亲参与100-104
  • 一、与朝鲜族传统父亲角色比较100-101
  • 二、父亲实际参与活动101-104
  • 第四章 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特征分析104-127
  • 第一节 与传统一脉相承的养育方式104-108
  • 一、注重家庭礼仪教育104-106
  • 二、重视家庭教育106-107
  • 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位居第一107-108
  • 第二节 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新特点108-115
  • 一、重男轻女观念悄然弱化108-109
  • 二、传统歌谣的演唱渐被遗忘109
  • 三、民间故事的讲述不断减少109-110
  • 四、传统游戏的传习淡出舞台110-112
  • 五、教育方式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112-113
  • 六、教育手段由惩罚向奖赏的转变113
  • 七、父亲已经逐步参与到育儿过程当中,但参与程度不够113-114
  • 八、儿童观:由等级依附型向民主互动型转向114-115
  • 九、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德智并重115
  • 第三节 在京朝鲜族父母的育儿焦虑115-127
  • 一、在京朝鲜族父母的育儿焦虑116-122
  • 二、在京朝鲜族父母的育儿焦虑现象分析122-127
  • 第五章 研究建议与反思127-141
  • 第一节 有关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的建议127-132
  • 一、强化民族文化传承意识127
  • 二、传承朝鲜族家庭传统美德127-129
  • 三、树立民主、平等的亲子观129-130
  • 四、提高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130
  • 五、充分发挥家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30-132
  • 第二节 研究反思132-134
  • 结语:育儿方式的传统与现代性134-141
  • 一、儿童养育方式即是地方性文化的传承134-136
  • 二、育儿方式的传统与现代性136-139
  • 三、家庭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139-141
  • 参考文献141-152
  • 附录:访谈提纲152-1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53-154
  • 致谢154-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珍;;美国家庭教育热[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年01期

2 乐群;;富于魅力的家庭教育气氛[J];父母必读;1986年09期

3 潘贤生;加强双休日家庭教育之管见[J];教育评论;1997年02期

4 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5 孙兴春;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家庭教育[J];青年研究;1999年01期

6 李宪生;落实实施纲要 办好家长学校[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年04期

8 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年09期

9 ;我该不该看儿子的日记?[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2年01期

10 本刊编辑部;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基础[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4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2 田雅娥;;第二讲 更新家教观念 争做合格家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赵莉;;谈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5 段维荣;;全日制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6 乔晓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蒙廷英;;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初探[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9 王锐;;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林佩淳;;家庭教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尚意;“不讲理”的家庭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陈玮 赵海旭 通讯员 周盼;教白领们学习怎样“读懂”孩子[N];杭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高毅哲;中教观察:家庭教育如何补上德育“短板”[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杨晋生;家庭教育要适度[N];山西日报;2002年

7 秀章;家庭教育 身教为先[N];山西日报;2003年

8 苗元江;家庭教育ABC[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刘素贞;家庭教育的错误[N];健康报;2001年

10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梅;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崔明玉;延边朝鲜族传统婚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高萍;朝鲜族小学汉语教科书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申春善;文化选择与民族文化课程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李述永;家长关怀与少年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姜珊珊;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艳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6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476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