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家族与家庭教育:宋明理学的观点及其实践

发布时间:2017-08-20 16:02

  本文关键词:家族与家庭教育:宋明理学的观点及其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宋明理学 家庭教育观念 道德教育 礼仪教育 宗教制度 理学家 家族制度 朱熹 制度化建设 宗子法


【摘要】:宋明理学以其"天理"观为指导,在宋明家族制度化建设中提倡宗子制度及族谱修撰,突出家庭教育的地位与影响,坚持以道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承认妇女作为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价值,有其值得借鉴之处。理学之家庭教育观念,沿袭先秦儒家立场,以理学本体论、人性论及认识论为指导,重拾、重解儒家传统经典尤其是《周礼》、《周易》及《大学》相关命题、概念,在儒、道、佛三教鼎立之际,结合当时家族与家庭结构变化之现实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家庭教育的原则、内容及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而颇具创新的阐述,强调忠孝仁义、男尊女卑;主张恢复古代宗子法,提倡重建家族制度。而其家庭教育实践,统而言之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学家作为本家族的精神领袖或家族精英而对各自家庭(家族)教育的深刻影响;二是理学家以其较为普遍而长期拥有的地方行政长官资格对辖地家庭教育的积极干预。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宋明理学 家庭教育观念 道德教育 礼仪教育 宗教制度 理学家 家族制度 朱熹 制度化建设 宗子法
【分类号】:G78
【正文快照】: 经过唐末社会极具破坏力的战乱,许多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名门望族开始瓦解,至宋初,小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与家庭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层组织,在维持与促进农业生产与商品流通、维护社会稳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基层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宋明时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郁卉;朱熹《小学》的蒙养教育思想[J];齐鲁学刊;2005年04期

2 章伟文;;邵雍易学中的历史哲学[J];周易研究;2007年01期

3 林济;论近世宗族组织形成的历史条件与总体历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陶有浩;二程变法思想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陶有浩;;朱熹立法思想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10 肖建新;南宋绍熙内禅钩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彦;常青;;朱熹与武夷山水[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肖仕平;;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武夷精舍杂咏》中的朱子思想心态[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志鸿;;试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淑新;臧宏;;朱熹敬畏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翁梯敏;;陈紫峰与朱熹理学[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利华;;对朱熹蒙学教育思想的现代思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丘山石;;安海“二朱过化”之功简论[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2 刘承相;朱子早年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陈,

本文编号:707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707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2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