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新泰市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新型城镇化上升为新的国家战略,同时指出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发展目标的转变也意味着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新型发展动力。长期以来,我国都将发展重心放在大中城市,县域城镇化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县域单元是与农村经济和农民联系最为密切的中间节点,具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门槛低、路径短的特点,所以,在县域范围内推进城镇化进程将是未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最有效路径。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也是全国第三批煤炭资源枯竭城市,城市发展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通过对其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其他同类型的城市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内容,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城镇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第三部分对新泰城镇化的时间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质量、乡镇城镇化水平发展差异性、城乡差距等方面总结其城镇化发展特征。第四部分在遵循动力机制运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选取指标体系对新泰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并做相应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动力因子视角寻找影响新泰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机制。第五部分是基于对前文的研究,总结出适合新泰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对策。第六部分是对前文研究的总结和对县域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 动力机制 对策 新泰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2-13
- 1.2.1 研究对象12
- 1.2.2 研究内容12-13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13-15
- 1.3.1 研究方法13-14
- 1.3.2 论文框架14-15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15-24
- 2.1 相关概念界定15-17
- 2.1.1 城镇化15
- 2.1.2 县域城镇化15-16
- 2.1.3 城镇化动力机制16-17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7-23
- 2.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17-20
- 2.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20-23
- 2.3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新泰市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特征24-34
- 3.1 新泰市概况24
- 3.2 新泰城镇化发展历程24-27
- 3.2.1 城镇化发展起步阶段(1953-1957)25
- 3.2.2 城镇化倒退发展阶段(1958-1965)25
- 3.2.3 城镇化发展停滞阶段(1966-1978)25-26
- 3.2.4 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3)26
- 3.2.5 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1994-2000)26
- 3.2.6 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1至今)26-27
- 3.3 新泰市县域城镇化发展特征27-33
- 3.3.1 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且增长速度较快27-28
- 3.3.2 城镇化质量落后于城镇化水平,“半城镇化”特征明显28-30
- 3.3.3 各镇(街道)城镇化水平差异大,空间分布呈核心边缘结构30-31
- 3.3.4 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资源,新兴力量后劲不足31-32
- 3.3.5. 城乡发展不协调,差距较大32-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新泰市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34-48
- 4.1 城镇化动力机制运行原则34-35
- 4.1.1 以人为本34
- 4.1.2 全域理念34-35
- 4.1.3 系统综合35
- 4.2 新泰市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计量模型分析35-44
- 4.2.1 新泰市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35-40
- 4.2.2 新泰市县域城镇化动力因素分析40-44
- 4.3 新泰市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44-46
- 4.3.1 新型工业化是新泰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机制45
- 4.3.2 公共需求是新泰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机制45-46
- 4.3.3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是新泰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机制46
- 4.3.4 体制机制改革是新泰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46
- 4.4 本章小结46-48
- 第五章 新泰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48-56
- 5.1 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统筹县域城镇一体化发展48-50
- 5.1.1 坚持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48
- 5.1.2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势48-49
- 5.1.3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49
- 5.1.4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49-50
- 5.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支撑作用50-52
- 5.2.1 实现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50-51
- 5.2.2 加快推进传统农业现代化51
- 5.2.3 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51-52
- 5.3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解决资金难题52-53
- 5.3.1 建立新泰市城镇化投融资平台52
- 5.3.2 全面放开市场准入,吸引民间资本52
- 5.3.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52-53
- 5.3.4 用好政策基金53
- 5.4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并轨机制,满足公共需求53-54
- 5.4.1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53
- 5.4.2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53-54
- 5.4.3 保障受教育均等权利54
- 5.4.4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54
- 5.5 本章小结54-56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56-58
- 6.1 论文总结56-57
- 6.2 研究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富田;;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软科学;2015年05期
2 文玉春;;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5年02期
3 张明斗;莫冬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4年01期
4 张庭伟;;当代美国城市化的动力及经验教训[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4期
5 沈正平;;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5期
6 方玲燕;;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现代农业文化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赵峥;倪鹏飞;;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02期
8 武京涛;涂建军;阎晓;周艳;;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9 罗小龙;张京祥;殷洁;;制度创新:苏南城镇化的“第三次突围”[J];城市规划;2011年05期
10 刘波;;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及相关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新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中国信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振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空间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2 吴国才;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3 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4 张金英;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潇;河南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马芮;双流县城镇化建设引入民间资本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张琳;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4 吴雪莲;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5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02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