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本文关键词:论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针对原有工业化模式所累积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进行的根本性调整。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和再工业化之后的日本迅速完成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的增长活力主要源于消费主导过程和经济服务化过程。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出现结构性减速,这一方面意味着城市化新阶段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再平衡大规模工业化时期的高物质资本积累和产出规模,发展重点要向社会开发适度倾斜;另一方面,以服务业、消费和公共品为主线的城市化也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确立以广义人力资本(科教文卫)积累为基础、以消费结构升级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支撑、以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取向。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城市化 供给侧改革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项目“中国人力资本配置扭曲、结构转型与效率模式重塑研究”(项目编号:2016M6012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ZD084)资助
【分类号】:F249.22
【正文快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偏低1.中国初级要素依赖的工业化过程挤压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70%-80%的水平。综合考虑资本、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后,全要素生产率改进对GDP增长的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世娟,魏刚,陈良猷;中国生产率初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刘祖林;发展创造力 提高生产率——访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科联生产率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成[J];发明与革新;2002年09期
3 狄煌;;提高生产率是促进小企业工资增长的关键[J];中国劳动;2013年11期
4 冯海发;中国农业总生产率的计算与分析[J];统计研究;1988年03期
5 石慧;孟令杰;;中国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业平;;我国电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2期
7 王敏;赵彦云;;全要素生产率的Levinsohn-Petrin半参方法的测算和比较研究:1999-2006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J];统计教育;2010年04期
8 夏岩磊;韩建雨;;安徽省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评析——基于1978-2011数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冯海发;农业总生产率指标的初步研究[J];统计研究;1986年03期
10 冯海发;关于农业总生产率权数的计算[J];统计研究;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建森;中国制造业企业IT投资对生产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郭悦;产业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巩崇一;我国人力资本不平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5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常建新;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D];西北大学;2015年
10 田敏;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文娇;基于环境视角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源;要素配置扭曲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复旦大学;2014年
3 梁盼盼;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婧;低碳约束下甘肃省工业行业生产率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秀华;我国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罗丹;出口对生产率及创新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伟;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小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魏梦茹;宏观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32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03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