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之路—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住有所居”之路—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香港 北京 公屋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 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在全面研究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宏观的研究视角,寻求二者间的在发展背景、社会问题、保障机制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可比性与突破点,通过对比分析,在香港公屋多年探索实践的“先行”经验基础上,对“后行”的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乃至整个内地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体系提出合理建议。本文对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对比研究主要就保障机制和规划设计两个层面展开。在研究过程中又分别对每个部分进行细化与深入,并最终总结出香港公屋对北京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启示。具体而言,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立论依据。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分析(发展背景与社会问题、保障机制、规划设计)、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就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及阐述。根据时间脉络,对二者的发展过程及现状进行梳理。第三章,着重就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机制层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从管理机构与法律法规、融资制度与土地供应制度、配租制度、后期管理模式等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对比分析。第四章,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着重就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层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从宏观层面(选址、混合居住)、中观层面(规划布局、外部环境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微观层面(建筑设计的集约化、标准化、适应性、绿色设计与绿色建造)等角度,对二者进行了层次鲜明的对比研究。第五章,通过前面几章的研究和对比,总结出在保障机制和规划设计两个方面,香港公屋对北京市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启示。总之,本文是在充分总结前人对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宏观合理的对比框架,创造性的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的初步成果。对北京市、乃至整个内地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改进与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香港 北京 公屋 租赁型保障性住房 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24
- 1.1 研究背景13-14
- 1.1.1 社会背景13
- 1.1.2 政策背景13-14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14-17
- 1.2.1 香港公屋14-15
- 1.2.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15-17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7-18
- 1.3.1 研究目的17
- 1.3.2 研究意义17-18
- 1.4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18-19
- 1.4.1 研究对象18
- 1.4.2 相关概念界定18-19
- 1.5 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分析19-22
- 1.5.1 发展背景与社会问题的可比性20-21
- 1.5.2 保障机制的可比性21-22
- 1.5.3 规划设计的可比性22
-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22-24
- 1.6.1 研究方法22-23
- 1.6.2 研究框架23-24
- 2 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24-29
- 2.1 香港公屋24-26
- 2.1.1 香港回归前公屋发展历程24-25
- 2.1.2 香港回归后公屋发展历程25-26
- 2.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26-29
- 3 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机制的对比研究29-53
- 3.1 管理机构与法律法规29-34
- 3.1.1 香港公屋:独立机构,法度严明29-31
- 3.1.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管理逐步细化,立法初步构建31-33
- 3.1.3 小结33-34
- 3.2 融资制度与土地供应制度34-37
- 3.2.1 香港公屋:可持续的财务运转,政府直接划拨土地34-35
- 3.2.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拓宽财务渠道,加大土地供应35-37
- 3.2.3 小结37
- 3.3 配租制度37-49
- 3.3.1 保障对象与保障产品37-40
- 3.3.1.1 香港公屋:保障本地居民,保障产品丰富全面37-39
- 3.3.1.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及产品趋于多元39-40
- 3.3.2 轮候机制与租金制度40-46
- 3.3.2.1 香港公屋:轮候严密透明,租金低廉,援助面广40-43
- 3.3.2.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轮候有序,租金“市场化”,援助力度大43-46
- 3.3.3 退出机制46-48
- 3.3.3.1 香港公屋:严格审查,以法保障46-47
- 3.3.3.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廉公并轨,统一监管47-48
- 3.3.4 小结48-49
- 3.4 后期管理模式49-53
- 3.4.1 香港公屋:外包重信重质,租户参与管理,扣分有章可循49-51
- 3.4.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管理重质统一,租户参与管理51-52
- 3.4.3 小结52-53
- 4 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对比研究53-99
- 4.1 宏观层面53-61
- 4.1.1 选址53-59
- 4.1.1.1 香港公屋:交通引导,科学选址53-56
- 4.1.1.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分布较远,逐步调整56-59
- 4.1.2 混合居住59-61
- 4.1.2.1 香港公屋:混合开发,开放均衡59
- 4.1.2.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配建融合,逐步开放59-61
- 4.1.3 小结61
- 4.2 中观层面61-77
- 4.2.1 规划布局62-67
- 4.2.1.1 香港公屋:因地制宜,科学多样62-64
- 4.2.1.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紧凑均质,缺乏特色64-67
- 4.2.2 外部空间设计67-71
- 4.2.2.1 香港公屋:便捷实用,主题多样67-69
- 4.2.2.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设计单一,缺乏层次69-71
- 4.2.3 公共服务设施71-76
- 4.2.3.1 香港公屋:设施全面,可达性强71-74
- 4.2.3.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基本满足需求,多样性仍需提高74-76
- 4.2.4 小结76-77
- 4.3 微观层面77-99
- 4.3.1 建筑设计的集约化78-80
- 4.3.1.1 香港公屋:面积紧凑,设计精细78-79
- 4.3.1.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面积集约,设计不断进步79-80
- 4.3.2 建筑设计的标准化80-87
- 4.3.2.1 香港公屋:模块组合,标准多样80-83
- 4.3.2.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有“集”可依,逐步规范83-87
- 4.3.3 建筑设计的适应性87-91
- 4.3.3.1 香港公屋:功能复合,通用设计87-88
- 4.3.3.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逐步细化,增强可变性88-91
- 4.3.4 绿色设计与绿色建造91-97
- 4.3.4.1 香港公屋:全周期的环保理念,成体系的绿色技术91-93
- 4.3.4.2 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逐步重视,系统性有待提高93-97
- 4.3.5 小结97-99
- 5 香港公屋对北京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示99-104
- 5.1 完善保障机制99-101
- 5.1.1 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构架和相关法律法规99
- 5.1.2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99-100
- 5.1.3 实现住房保障层次多元化100
- 5.1.4 建立有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100
- 5.1.5 确立适当的物业管理模式100-101
- 5.2 “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101-104
- 5.2.1 宏观层面——建立整体化的城市居住空间体系101
- 5.2.2 中观层面——构建宜人便捷的生活空间网络101-102
- 5.2.3 微观层面——设计标准化、精细化、绿色化102-104
- 6 结语104-105
- 参考文献105-108
- 索引108-111
- 表索引108-109
- 图索引109-111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1-113
- 学位论文数据集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瑞年;;香港公屋酝酿加租[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16期
2 ;香港未来5年新建7.5万套公屋[J];中国房地信息;2010年07期
3 李亦;;香港,好在有公屋[J];沪港经济;2011年09期
4 华佳;;香港公屋的租后管理[J];上海房地;2012年08期
5 孙福金,孙晓刚;致力于营建和谐安乐的居室——香港政府公屋管理考察及其借鉴[J];特区经济;1992年04期
6 路雨;香港终止公屋世袭制[J];中外房地产导报;1998年06期
7 张敏;不断发展完善的香港公屋[J];中外房地产导报;1999年08期
8 宫杆女;;23万港人抢公屋[J];沪港经济;2014年01期
9 吴木銮;;香港公屋制度成功的启示[J];学习博览;2010年01期
10 吴木銮;;香港公屋住着谁[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人大报道组;建公屋助低收入者有其屋[N];广州日报;2006年
2 耿海军;香港打击滥用公屋的启示[N];证券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黄拯;香港公屋经验 内地能否借鉴[N];人民日报;2010年
4 旅英媒体人 李梓新;占住者和社会公屋[N];东方早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韬 天亮;香港怎么管公屋[N];人民日报;2010年
6 香港城市大学 冯永强 西南政法大学 温泽彬;香港公屋制度缘何运作良好[N];法制日报;2010年
7 惠铭生;我们申请“公屋”多久才能“上楼”[N];济南日报;2011年
8 钟林;公屋政策是稳定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乐天;香港公屋“上楼”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田子超;香港公屋鼓励公众参与设计[N];中国建设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香港的公屋制度及其金融支持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温雯;“住有所居”之路—京港两地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对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赵颖;香港公屋外部公共空间设计调查[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4 张凌敏;“长远房屋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海刚;香港公屋设计特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子昱;香港公屋的建筑设计特点及其对深圳公共租赁住房启示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7 周逸骏;香港公屋住区外部空间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易乔;广州市“万汇楼”开放式廉租住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夏素莲;香港住房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大陆的启示[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静;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6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10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