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研究(三)
本文关键词: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研究(三)
朱承亮 岳宏志 安立仁
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在中国存在能源效率问题的基础上,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有效的。从分区域回归结果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负的影响但不显著,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现阶段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情形下,西部地区具有较为优越的资源优势,但其能源效率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是最低的,属于能源低效区(魏楚,沈满洪,2007)。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效率尚不具有促进作用,原因可能在于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状况尚未达到提高其经济增长效率的门槛水平,可见在节能减排约束下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对其经济增长效率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治理强度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和王兵等(2010)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他们认为政府的环境管理能力与环境效率负相关,导致研究结论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代理变量选择的不一致性。从分区域回归结果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环境治理强度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负的影响但不显著,而中部地区环境治理强度对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且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引入了不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表现出较差的经济增长效率,而其环境治理强度对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能原因在于政府对工业环境污染的投资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可见,加大政府的环境治理强度对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治理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提高工业SO2去除率、加强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对于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应当在今后的节能减排中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王兵等,2010)。从分区域回归结果来看,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东部沿海地区应当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能力。
六、结论及政策含义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日趋强化,本文在构建基于产出角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基础上,从效率视角对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进行了测算,且考察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效率、环境治理强度及能力等因素对效率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998-2008年间,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平均效率水平不容乐观,仍有17.8%的提升空间;从分省份来看,效率较低的省份全部为西部省份,但效率较高的省份未必全部为东部省份,个别西部省份在个别年份均处在最佳生产前沿上;从分区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东北老工业基地>全国平均>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环境治理强度及环境治理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分区域回归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其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有关;能源效率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可能与西部地区能源效率较低且尚未达到提高其效率的门槛水平有关;环境治理强度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其政府对工业环境污染的投资不足而无法弥补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损失有关;环境治理能力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可能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改善与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的矛盾有关。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正确科学地测度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重视资源环境代价问题,要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强以“退二进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加强环境治理,提高政府的环境治理强度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在节能减排中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应注意到减排约束指标不能实行“一刀切”,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应当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减排指标约束,从而为落后地区争取发展空间,从而有利于地区间差距的缩小。
注释:
①基于篇幅限制,此处省略了各变量的时间演变趋势图。
参考文献:
1.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2.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3.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张宁、许海萍:《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J],《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3期。
4.李静:《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经济》2009年第12期。
5.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J],《财经研究》2010年第2期。
6.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7.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5期。
8.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9.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10.涂正革、肖耿:《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J],《世界经济》2009年第11期。
11.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
12.吴军:《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13.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14.王兵、吴延瑞、颜鹏飞:《环境管制与全要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5.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16.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17.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8.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19.岳书敬、刘富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20.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21.杨俊、邵汉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状况研究——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22.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23.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24.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2期。
2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8年。
26.朱承亮、岳宏志、李婷:《基于TFP视角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27.朱承亮、岳宏志、李婷:《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85~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28.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29.朱承亮、安立仁、师萍、岳宏志:《节能减排约束下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西部地区和非期望产出模型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4期。
30. Cooper, W. W., Seiford, L. M., Tone, K.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7.
31. Chow, G., Lin, A. L.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 30(3): 507-530.
32. Chung, Y. H., Fare, R.,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51(3): 229-240.
33. Domazlicky, B., Weber, W., Do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ad to Slowe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4,28,301-324.
34. Fare, R., Grosskopf, S., Pasurka, C., Accounting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in Measuring Sta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41,381-409.
35. Hailu, A., Veeman, T. S., Non-parametric Productivity Analysi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An Application to the Canadian Pulp and Paper Industr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83,605-616.
36. Jeon, B. M., Sickles, R. C.,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Growth Accounting[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04,19,567-591.
37. Kumar, S.,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A Global Anal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56,280-293.
38. Pittman, R. W., 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J].Economic Journal, 1983,93,883-891.
39. Seiford, L. M., Zhu, J. Modeling Undesirable Factors in Efficiency Evalu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 2002,142,16-20.
40. Scheel, 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Efficiency Evalu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 2001,132,400-410.
41. Tone, K. 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 a Slacks-Based Measure(SBM) Approach, GRIPS Research Report Series, 1-2003-0005.
42. Yoruk, B., Zaim, O., Productivity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 A Comparison with Malmquist Index[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5,33,401-420.
43. Zheng, J., Liu, X., Bigsten, A.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Chinese Enterprises(1986-1990)[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26(3),465-484.
44. Zhu, J.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Benchmark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with Spreadsheets and DEA Excel Solver.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何容
文档附件:
隐藏评论
本文关键词: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9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1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