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VAR系统的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上海1978-2009年数据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3年
安徽省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董丹丹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把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党工作的重点来抓。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城镇化发展主要的思路是跳出农村经济来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实现农民的富裕。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才能很好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让广大的农民平等地参与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更好地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因此,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选择。 近几年,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全省城镇化率从2002年的30.7%提高到2012年的46.5%,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约1.58个百分点,全省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此时此刻,全面深入地分析经济发展对于我省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探究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关系,将有助于我们通过加强经济建设,发展经济来促进我省的城镇化建设。此外,深入研究经济发展对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对于我们合理的安排全省的经济发展建设,优化经济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快速有效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整理了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研究的成果,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对于城镇化的概念,经济发展的概念做出相应的解释并且就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说明。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状况。近年来,安徽省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全省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中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比如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核心城镇的辐射力不强,城镇建设的质量也比较低。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安徽省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水平。但是全省经济的发展也还存在着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地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第五章就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发展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章分别从经济总量提升和产业结构变化这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经济发展对于全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经济总量的提升还是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二者对于城镇化发展都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的长期效果明显大于短期的效果。第六部分是政策建议。本章主要就发展安徽省经济推动全省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有两个方面,一、鉴于国内的研究大多是研究城镇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发展城镇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较少的关注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单向影响。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探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建设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二、本文同时从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角度出发,研究了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弥补了只是单纯考虑经济总量的增加所带来的不足,更加注重了经济发展质量对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也表明产业结构对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F29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2 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3 王领;;基于VAR系统的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上海1978-2009年数据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9期
4 李培祥,李诚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时序阶段分析[J];经济问题;2003年01期
5 周小刚;陈东有;;江西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6 汪冬梅,刘廷伟,王鑫,武华光;产业转移与发展:农村城市化的中观动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01期
7 李培祥,王利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调控模式及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干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张宪平;刘靖宇;;城镇化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02期
10 吕璐;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实证分析[J];天府新论;200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静;加快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封巧华;山东省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3 秦晓娟;甘肃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崔志卫;山西省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商业经济[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未良莉;;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张亮;;安徽城市化发展水平现状、特点及其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孙致陆;周加来;;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协整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陈瑞玲;李东;;SPS措施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9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10 汪瑞;;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尚蒲;罗必良;郑茱馨;;预期收益、资产专用性与农地流转:来自广东省的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刘全海;潘伯鸣;张春敏;;基于三维GIS的城市规划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5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市场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晓英;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勇;股票市场波动性及股票市场与GDP、汇率间的相关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彬;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杜启明;;安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3 何志方;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4 高珮义;;国外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概况[J];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5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6 刘纯彬;中国城市化要以建设中等城市为重点[J];财经科学;1988年07期
7 张景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年05期
8 马鹏;李文秀;方文超;;城市化、集聚效应与第三产业发展[J];财经科学;2010年08期
9 黄宇慧;;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3期
10 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宪明;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朱攀峰;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鲁地;甘肃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构想[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董照辉;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长胜;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3 李峰;重庆市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刘亚娴;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海丹;湖南省城市化与第三产业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巫正霞;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7 黄玉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孙晓芳;苏南地区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吴艳丽;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爱林;21世纪初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江海学刊;2001年05期
2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3 孙自强;河南城镇化目标模式及对策分析[J];经济经纬;2001年06期
4 任柏强,黄焕文,许经勇;有关城镇化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1年08期
5 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1年09期
6 郭上沂;加快四川小城镇建设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1年01期
7 芮明;浅议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矛盾[J];农村经济;2001年05期
8 林志平;城镇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J];南方经济;2001年09期
9 俞东毅;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强大支撑[J];农业经济;2001年08期
10 俞燕山;制度创新与小城镇的发展[J];改革;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跃新;;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肖万春;;推进“大县城、县辖市”城镇化壮大县域经济[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陈扬;;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经济思考[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波;;以黔中经济区城镇发展带动贵州城镇化进程[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国勇;刘洋;;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骆江玲;;城镇化研究综述[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杨名通;;加快小城镇建设之我见——以宜章县部分建制镇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何建设;;略谈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方略[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王玉成;;论加快发展广西小城镇建设[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志军;;农村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建华;[N];农民日报;2005年
2 毛生武;[N];人民日报;2002年
3 盛英牛;[N];人民邮电;2000年
4 记者 陈树德;[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执笔 付加升 杨林防;[N];安阳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吴新君 实习生 范国兴;[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邵灵 本报通讯员 易建华;[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班慧丽 朱玛;[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9 李国庆;[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中共锦州市委书记 佟志武;[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开荣;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6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繁洪;泰安市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杭雪花;发展哲学视阈中的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D];苏州大学;2008年
3 靳南;地域环境与小城镇特色关系初探[D];长安大学;2007年
4 杨健;小城镇交通系统方案设计的概念和技术特点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陈永松;河北省迁安市城镇化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孙国胜;卢龙县城镇管理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蒋翠;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雒明峰;甘肃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高乐全;小城镇职能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博闻;内蒙古自治区小城镇特色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VAR系统的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上海1978-2009年数据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6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