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测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空间相关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1953—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西财经大学》 2014年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测度研究
周材华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单纯依靠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渐被淘汰,加快经济转型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逐步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共识。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对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环境技术效率作为新时期技术效率的指标,在考虑了环境的前提下,对产业的效率做出了一个新的评价,这不仅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理论新判断,也是给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目标,为新时期的转型提供风向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存在创新不够活跃和技术不成熟的特点,发展中又不可避免要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因此,开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测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2003-2012年我国各产业各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其次,根据测算结果对其变动状况采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GML)指数进行表示,将环境技术效率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两个方面,并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GML指数、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ML指数进行比较分析;再次,分别对于环境技术效率的产业间差异采用σ收敛检验,对于省际间的空间差异采用β绝对收敛检验;然后根据结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根据论文结论和实际情况,说明提高环境技术效率的政策途径。 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启示如下: (1)无论从行业还是地区角度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水平总体较低,从整体时间趋势来看,环境技术效率在2003至2007年呈下降趋势,说明该段时期的产业的发展整体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对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从2008年开始,相关政策出台后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清醒认识后,环境技术效率又逐年上升。说明只有通过环境技术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才能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转型目标。 (2)分产业研究时,当非期望产出的治理需要成本(即非期望产出满足弱可处置性)时,除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之外,其他产业的环境生产效率都是下降的,这是由于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造成的。另外,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的变动接近于1,说明其发展也渐渐区域成熟的阶段。 (3)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EC),说明了技术的重要性。其差异呈现明显的波动性。总体上看,除2005至2006年和2007至2009年间,环境技术效率标准差随着时间逐渐上升,不存在σ收敛,其他时段都存在明显的σ收敛,尤其是近四年的数据,说明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之间继续存在σ收敛的趋势。 (4)从地区分布上看,华北、西北地区的环境技术效率增长的速度较快,华东、华南、西南地区次之,华中、东北地区的增长最慢。其中,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市之外,其他省市的环境技术效率都有所增长。 (5)由于各省市经济基础水平、人力资本存量、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等存在较大的不同,利用环境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过程中自然导致环境技术效率在省市间出现相对较大的差异。进而由收敛性分析可知,2003至2012年间中国各个省市的技术效率都存在非常显著的收敛性。这说明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技术扩散现象,并导致了各个地区间的技术效率收敛。 (6)如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技术效率的增长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时的环境技术效率。这说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会夸大环境技术效率的增长。同时,当期生产技术下的环境技术效率增长普遍低于全局生产技术下的测算结果,且其产业间和省市之间差异明显变小。这是因为ML指数采用相邻两期投入产出数据的几何平均形式,从而平滑了生产效率的波动。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到,把环境技术效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采取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lobe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进行测算,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丰富了环境技术效率的测度理论。通过比较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的产业和区域差异,对推动我国各产业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24;F1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彭昱;;我国电力产业环境效率评价[J];财经科学;2011年02期
2 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5期
3 王启仿;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论争[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4 熊正德;詹斌;林雪;;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J];系统工程;2011年06期
5 王维国;马越越;;中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J];系统工程;2012年03期
6 沈可挺;龚健健;;环境污染、技术进步与中国高耗能产业——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2期
7 何雄浪;郑长德;杨霞;;空间相关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1953—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菁;李丹丹;王成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风险研究[J];安徽科技;2012年06期
2 杨杰;叶小榕;;基于DEA视窗分析与Malmquist指数的安徽环境效率动态变化研究——以安徽17个城市2004—2009年数据为样本[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胡志丁;骆华松;李江苏;;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收敛[J];商业研究;2010年05期
4 杨竹莘;;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理论在中国的演变[J];商业研究;2010年06期
5 丘兆逸;;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环境效率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6 周天勇;张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新变化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7 张焕明;;追赶战略、人力资本及地区经济增长趋同——基于教育效率的水平创新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9期
8 邓宇鹏;论区域制度创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9 王远林,杨竹莘;基于固定影响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10 唐小力;祝东波;;基于DEA的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效率实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年红;张焕明;;追赶战略、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趋同[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李玮玮;盛巧燕;吴优;;基于实物期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决策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崔秀梅;刘静;;做或不做,企业绿色投资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周五七;聂鸣;;节能减排导向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经验证据[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5 严立冬;屈志光;黄鹂;;经济绿色转型视域下的生态资本效率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6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雷明;虞晓雯;;资本动态效应下中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绩效研究(1998—2011)[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9 齐亚伟;陶长琪;;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分析——基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10 杨桂元;高艳;;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动力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兴志;韩超;赵文霞;邓菁;齐鹰飞;曹志来;郭晓丹;万丛颖;李姝;王建林;王岭;王雅洁;李少林;;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8期
2 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3 程丹润;李静;;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区效率差异研究:1990—2006[J];财贸研究;2009年01期
4 朱瑞博;刘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其自主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5 刘飞;;基于DEA的区域金融效率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6 庞瑞芝;张艳;薛伟;;中国上市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Tobit回归模型的二阶段分析[J];金融论坛;2007年10期
7 余泳泽;武鹏;;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8 余泳泽;张妍;;我国高技术产业地区效率差异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基于三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9 余泳泽;武鹏;;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10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Financi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DEA Method[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向东;[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琼;;金融发展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4期
2 顾宇倩;;高速公路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2期
3 谢群;员晓哲;;技术效率测算前沿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3期
4 李少华;徐琼;;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年07期
5 郭艳秋;路世昌;;辽宁省技术效率的趋同性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11期
6 王思薇;安树伟;;中国市场化改革对区域技术效率的贡献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12期
7 郑云;;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年08期
8 车晓惠;;广东省各城市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0年10期
9 潘正;;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演化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3期
10 管曦;杨江帆;;中国精制茶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的分析[J];茶叶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聂锐;;公司发展战略、治理结构与技术效率——基于能源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吴敬学;史君卿;;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周口市的实证研究[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3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五七;聂鸣;;节能减排导向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经验证据[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5 张宁;;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张宁;许海萍;;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7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 基于湖北省农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朱承亮;岳宏志;;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效率——基于1985~200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证据[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9 史君卿;吴敬学;窦以文;;技术效率分析中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建所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炳炎;蔡锋伟;;技术效率差异实证分析及其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小民;[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特约记者 黄颖川;[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延兵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米增渝;[N];经济日报;2012年
4 张军;[N];文汇报;2004年
5 涂正革;[N];中国财经报;2006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昉;[N];北京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陈映璇;[N];财经时报;2005年
8 ;[N];中国保险报;2000年
9 全国政协常委 翟泰丰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院长 张幼文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彭兴庭;[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钰;公共部门规模、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逄红梅;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史君卿;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技术效率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徐琼;基于技术效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许海东;终极控制股东、治理环境与公司技术效率[D];暨南大学;2009年
7 杜文杰;中国农业改革、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分解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涂正革;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田刚;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敬;创业孵化器技术效率的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建军;陕西省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胡小璠;技术效率测评研究与黑龙江资源型城市的技术效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发勇;基于定向技术距离 函数的技术效率测算及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4 王旻旻;基于技术效率视角的欧债危机成因探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贾筱智;中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率的测算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衣辰;中国区域工业技术效率的测算、比较与收敛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齐智;技术效率测算方法探讨[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8 潘嗥;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差异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雷淑伶;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李兆庭;山东省地区工业知识生产技术效率测算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空间相关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1953—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7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