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后人口大量聚集,教育群体的层次化及对教育需求差异化成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之一。信息化教育资源是当今社会教育资源主流,其网络化的传输方式及智能化的教育过程特性在实施层次化教育模式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结合新城镇居民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设计了基于社区层次教育服务模型,提出构建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资源支持体系,大力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层次开展教育培训三点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145-02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国家提出的面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科教兴国是国家发展之根本。城镇化后人口大量聚集,教育群体的层次化及教育需求差异化成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之一。信息化教育资源是当今社会教育资源主流,其网络化的传输方式及智能化的教育过程特性在实施层次化教育模式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研究目的及方法
研究是通过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城镇居民对教育资源的具体需求,以及对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评价结果分析,结合正在构建的教育资源集成与共享云平台,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布局调整和人口流动变化导致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形成全省数量充足、层次清晰、学段衔接的优质教育群落,教育资源的高端配置实现了区域性、校际性的均衡,从而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信息化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基于社区教育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理论认知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聚集、城市面积扩大、高楼大厦林立。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更是以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关注品质提升、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发展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化等。十八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城镇化后,城镇将知识和人才充分密集,加之基于感知网、智能化技术的网络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协同联系空前紧密。新型城镇化进程其实就是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的过程,原有农民具备的农业生产技能面对土地的失去已经不能作为生存的资本,如何再就业,重新获取生计技能,去追求更高的价值指数,改变自身知识体系,提高适应变化生存能力的需求日趋强烈,技能教育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热点[2]。目前国家为提高新农村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及经营管理素质,采取了多种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如“项目式”“示范基地式”“校企合作式”“中介式”“订单式”“创业式”等。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这些项目对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坚持以农民需求为本,从多角度多层面设计教育培训资源内容,采用适当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3]。
三、基于社区的层次教育服务模式研究
马歇尔(1997:281-286)认为,城市在空间上的集聚,使“知识和信息传递更容易,营造了协同创新的环境”并“提供了共享的专业劳动力市场”。若把基于社区的层次教育服务模式在新城镇中应用,需解决以下几点问题:城镇化中参与对象如何确定,参与实施的组织机构有哪些,总的来说就是社区层次教育服务模式的主体;社区层次教育的教育内容如何确立,具体内容有哪些以及实施社区层次教育服务的硬件支撑环境;社区层次教育服务采用何种服务方式更能有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针对以上几点疑问,提出基于社区的层次教育服务模式来促进城镇化的建设。
1.基于社区的层次教育服务模式的主体。基于社区的层次教育服务模式的主体包含参与组织、实施组织及受众群体。其中参与组织是指服务资源提供组织,他们由区域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各级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相关部门;实施组织主要是指基层电大和社区组织机构;受众群体是指农村城镇化后滞留的劳动力,从年龄阶段上划分为老人、中年、青年及儿童,主要侧重教育服务对象是中年和青年群体。
2.基于社区的层次教育服务模式的客体。基于社区的层次教育服务模式的客体主要是指教育服务资源内容和教育服务的硬件支持环境。教育服务资源内容的确定要求研究者在深入城镇化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满足群众意愿设计开发信息化教育服务资源,具体包含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惠农政策、养老保健、家庭教育、新型城镇化理论、受众信息素养及儿童安全等。教育服务硬件支持环境主要是由基层电大和社区管理提供,另外,在城镇化进程中因校舍合并被闲置的校舍及信息化硬件设备。
3.基于社区的层次教育服务模式的服务方式。基于社区的层次教育服务模式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服务的实效,满足城镇化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生存挑战,合理利用城镇化进程中的有利资源,较快适应生活结构的改变,主要服务方式有集中培训和非正式培训,另外结合各层次受众群体学习时间灵活开展针对性服务。
四、信息化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走访,在深度分析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信息化资源配置的问题,理性提出基于社区层次教育服务模式。参照模式,提出重视和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重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展分层次教育培训。
1.构建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资源支持体系。要完成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资源支持体系的构建需进行三步走,第一步:构建以村镇中小学为中心,辐射各村镇社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来满足广大居民获取信息,利用手机终端、网络转化价值信息能量的需求。第二步:梳理原有信息化资源支持体系中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资源结构。第三步:重视和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源体系构建提供人才保障。
2.大力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目前国家职业教育院校大多集中在城乡接合处,新型城镇化的强力推进为职业教育学院和成人教育单位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第一,社区层次教育所需的教学基础设施可以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单位共建共享。第二,建立推进社区层次教育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机制。第三,建立以村镇中小学为中心辐射村镇社区的乡镇生态圈,提高城乡职业或成人教育的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3.分层次开展教育培训。基于社区层次教育服务模式提出将受众群体分成老中青儿童四个层次。层次教育服务模式鼓励青年群体走出去,外出就业岗位多,就业领域广,加之青年群体学习者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快,针对外出就业和青年群体的特点,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可选择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形式,碎片化处理培训周期,在培训周期结束后,采用基于网络的方式结业。比如,通过微信、微博及腾讯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理论培训。那些年龄小、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未能升学的初高中生可通过开展一年以上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培训内容,鼓励他们考取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升新增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中年群体外出务工多年,在职业技能、就业需求更为明确,为提高再就业几率,应为他们设计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的职业培训内容,鼓励他们走回来。对于老年人和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据调查河南省2009~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237.94万人增长到330.47万人,其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增加了将近80万人。应设计适合留守儿童学习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自我教育,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五、总结与展望
最大效益发挥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知识、信息及转移劳动力职业素质提高的作用,需要政府、各级教育组织单位及以基层电大为核心的教育社区协同努力。新技术的出现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契机,像云计算云服务能够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最大化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4],为青年层次受众设计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培训教育内容,激发他们深度学习,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基于社区层次教育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提供给农村受众群体的信息资源内容切实贴近他们的需求,并通过不断拓宽教育内容,针对性开展劳动法、实用的法律法规、绿色节能、环保文明、医疗保健、社会热点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的信息和问题的教育,从本质上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和谐、健康的充满人文氛围的新型城镇生活方式。
,
本文编号:13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