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出版
发布时间:2016-11-02 17:23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十八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笔谈世界
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卫建林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应着力认识和解决的两个问题
朱佳木
法治建构的中国道路
孙谦
“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的若干思考
江必新
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
骆郁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韩庆祥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学术要达到新的思想高度,要赢得世界学术的话语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就必须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和历史的制高点上,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建设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此,本刊特约这组笔谈,围绕“十八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讨论。(2)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失衡度的重新估算全球生产链中的增加值贸易李昕徐滇庆
摘要:GDP与外贸数据的扭曲夸大了中国外贸依存度及外贸失衡度。GDP的扭曲主要来自汇率法与购买力平价法估算的差异;贸易数据扭曲包括:关境统计的重复计算以及由产权问题导致的国际贸易物流与资金流的不一致。对2007年我国实际外贸依存度及其失衡度的重估显示: 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从官方统计的68.02%下调为31.59%,外贸失衡度也从官方统计的10.13%下调为2.11%。所谓“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是毫无根据的。关键词:外贸依存度 外贸失衡度 加工贸易 外资产权
(3)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蔡昉
摘要:随着以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以及以人口抚养比不再降低为表现的“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的转变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开始出现,靠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型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国亟须通过政策调整,形成国内版的“雁阵”模型和“创造性毁灭”的政策环境,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并且从技术进步和体制改善中获得更高效率,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的转变。关键词:刘易斯转折点 资本报酬递减 全要素生产率 创造性毁灭
(4)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杨典
摘要:基于676家上市公司1997—2007年间的面板数据及对上市公司高管、独立董事、基金经理和证券分析师等的深度访谈资料,分析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揭示在中国制度背景下与代理理论的预测颇为不同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式。而所谓“最佳”公司治理做法是在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等制度环境下各种复杂社会力量和利益群体进行“建构”的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契合所在的制度环境,并不存在普适的“最佳”公司治理模式。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实证研究,为解构这一世界性公司治理迷思提供了新视角和证据。关键词:公司治理 企业绩效 新制度主义 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5)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基层政权代理人的“差役化”兼与清代华北乡村社会比较渠桂萍
摘要:从清朝初期到末期,拥有一定“地方自治品格”的保甲长、里甲长、乡约等乡村控制组织人员逐渐成为完全受官役使的“官之差役”,这成为困扰清王朝基层政权良性运转的痼疾。清末“新政”以来,华北村庄权力结构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动,在具有近代意义的地方自治背景下,国家以从未有过的姿态,将士绅精英、村庄领袖纳入体制内权力体系,使其成为地方自治的主导力量。国家欲借助士绅精英层进行前所未有的乡村政权重构与乡村治理。如同清代的乡村控制组织人员一样,新的地方自治领袖亦成为“官之差役”,历史的轨迹固执地沿着自有的方向向传统回归。关键词:基层政权代理人 乡村控制组织 官之差役 地方自治(6)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胡潇
摘要:在人类实践中,空间发生着由自然向社会、由物理向人文的让渡与转换,这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空间社会化和社会空间化的相互生成机制。马克思是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给空间之双重再生产的分析出发,,去进行空间社会化重构现象之解析的。马克思极其关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物质实践的不同状态对生存空间带来不同的生产、构建和形塑,以致可以从生存空间的形态去判定历史发展的分期。就整个世界历史进程而言,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实质上就是资本逻辑通过全球性市场经济的刚性力量,将生产实践和活动空间都纳入资本运行的轨道,遂使率先发达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世界霸权。关键词:唯物史观 空间 空间社会化 社会空间化(7)意蕴:遭遇世界中的上手与在手海德格尔早期思想构境张一兵
摘要:《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是海德格尔早期学术思想构境中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他在深入思考遭遇性的有意蕴的世界的现象学呈现后,认为应重新解析日常世界的伪像,从而指认出有意蕴的遭遇性世界。意蕴不是认识论的范畴,而是一种遭遇性的存在。一个东西被我们遭遇为何,我们怎样遭遇它,这两个相遇构境层都不是那种伪谬主—客体二元模式中假想的简单对象性觉识和客观描述。意蕴的展露直接表现为两个存在特征:意蕴的上手—在手状态和意蕴在共同世界中的显现。任何存在者都只能在一定的上手—在手的时间性中展现自己的在此存在,存在就是意蕴建构起来的相遇之发生,但是,在共同此在的相遇中,意蕴世界显现为常人之存在。关键词:海德格尔 意蕴 世界 常人
(8)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的“法民关系”
凌斌
摘要:西方法治理论的职业主义存在局限,中国法治理论要深入理解法民关系的理想类型和一般原理。法民关系是法律人与普通人围绕法律解释权分配形成的主体间关系。法民关系的两个“理想类型”,是以法官和律师为核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主导的“消极法民关系”以及以当事人和法官为核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与普通民众主导的“积极法民关系”。二者既在具体案件中围绕法律解释权的分配形成了不同的“微观司法环境”,又在总体上基于司法公信和法治信仰构成了不同的“宏观法治状况”。应从植根国情的法民关系出发,探索中国法治的发展道路。关键词:法民关系 司法公信力 法律解释权 中国法治道路
(9)司法潜见对定罪过程的影响
白建军
摘要:如何看待无罪率,折射出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以32万刑事判决为样本,对其中的有罪判决与无罪判决进行量化比较,结果发现,无罪与有罪的司法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案件基本事实是否符合实体定罪条件,它还与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某种司法潜见有关。司法潜见源于证据信息不对称、实体性暗示、控辩力量对比悬殊、控方对案件的初选等四类背景信息,使司法人员对案件是否有罪的最终结果早有心理准备和预期。司法潜见包括无罪潜见,也包括有罪潜见。由于司法潜见的存在,一些有罪判决是实体定罪条件与有罪潜见的综合产物,因而零无罪率是不可能的。司法潜见位于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二元分析框架的盲区,只有在坚持形式理性的过程中,自觉控制司法潜见的影响,才能实现对公民刑事法权利的平等保护。关键词:无罪率 司法潜见 证据信息不对称 实体性暗示 法律服务市场(10)戏剧本质体认与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化运作朱寿桐
摘要:与同时期的其他文体相比,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作品的积累较为薄弱,这与现代剧作家对戏剧本质总体把握的某种歧误有着密切关系。戏剧的本质特性在于情节构思、人物刻画及表演形态等方面的合理炫张。中国现代戏剧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批判,初步形成了以文学性取代戏剧性的体认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经典化的进程。此后,在艺术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现代戏剧通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合理炫张逐步走向经典化。然而,以曹禺关于《雷雨》“太像戏”的反思为代表,对中国现代戏剧本质的科学认知再次遭受挫折,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合理炫张在理论上面临着被错误搁置的命运,中国现代戏剧进一步经典化的运作由此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关键词:戏剧本质 合理炫张 经典化 文学化 戏剧性
本期论文英文提要(ABSTRACTS)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6235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