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6:18
女性的劳动供给状况是衡量一国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女性参与市场劳动不仅对女性寻求自我发展和经济独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推进性别平等和促进社会进步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关于女性劳动供给问题的研究看似老生常谈,实际上却是一个常说常新、与时俱进的课题。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就业冲击、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就业观念与就业形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形成的就业结构调整等,劳动力市场的这一系列变化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在市场和家庭中扮演双重角色的女性劳动者来说,既有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在“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劳动力市场现状下,要做到既能够解决劳动力供需失衡困境,又能实现劳动力性别平等目标,合理发挥女性劳动力的资源“蓄水池”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基于性别差异对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影响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兼具理论与现实的必要性。根据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本文尝试从外部现象到内在本质,宏观发展趋势到微观行为决策,从劳动供给动机到结果系统地阐述城镇女性劳动供给问题,利用国内外宏观统计数据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对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发展和现状、宏观劳动参与率变动的影响机制、微观劳动供给决策的作用机理以及劳动供给与就业收入的性别差异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梳理发现,劳动供给理论从个人理性到家庭理性的发展,深化了对女性劳动供给行为的研究,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又强化了性别平等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性;在经验研究方面,国外学者集中关注于实证检验家庭劳动供给模型和探讨影响女性劳动供给行为的因素,国内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切入点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女性就业问题与保护、转型期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家庭因素的作用、女性就业非正规化和宏观环境的影响五个方面。以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特殊历史时期为划分依据,本文分阶段对我国城镇女性就业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发现我国女性就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同时,统计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并与我国男性劳动力和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力作对比分析,揭示出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的特点,虽然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女性仍然具有较高的劳动参与率,但总体上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在消减,并且在劳动供给结构和质量上的性别差异明显。为宏观上考察我国城镇女性总体劳动供给趋势的动因,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发展规律出发,对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宏观趋势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的Cox-Stuart趋势存在性检验、灰色关联分析和自回归滞后模型的协整分析等方法,验证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并探讨变化规律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存在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家庭因素(抚养压力、家务劳动负担和家庭规模)、整体教育水平的变化,以及跨期的劳动力市场特征和婚姻市场状况都对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具有解释力。为微观上考察我国城镇女性个体劳动供给行为的动机,本文从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个体行为出发,对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微观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构建二元Logit和多元Logit劳动供给决策模型,细化劳动供给行为类型,实证分析我国女性劳动供给决策的微观作用机理,同时利用非线性分解模型考察性别就业差异中的合理部分与不合理构成。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受其个人特征的影响显著,家庭特征会形成对女性劳动供给的阻碍;劳动力市场中两性就业差异仍然明显,非正规就业市场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严重,男性明显的就业优势为女性更容易退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解释。此外,本文从工资收入视角对作为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决策结果的就业质量进行了微观分析。利用Heckman选择模型和BFG估计模型合理规避自选择偏误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比较两性劳动者的收入决定差异,并通过基于均值的分解模型、基于分布的分解模型、分位双重差分和推导出的双重分解模型,对性别收入差距、就业类型收入差距和双重收入差距进行结构性分解,探讨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收入差距和就业类型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且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占比较高,高收入群体收入差距相对较小,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的女性劳动者受到的歧视问题最为严重。根据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挖掘劳动力市场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特征等对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城镇女性的劳动供给表现是宏观社会经济形势和微观家庭理性下的综合作用结果;劳动力市场特征是影响女性劳动供给的外部因素;人力资本特征仍然是影响女性劳动供给的核心因素;家庭特征已成为影响女性劳动供给的关键因素;个人其他因素对女性劳动供给具有综合性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差异依然存在,效率因素与公平问题并存。最后,本文从就业机会、就业保护、家庭因素和个人素质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49.2;C913.68
【部分图文】:
图 3.9 两性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原因统计(%)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图 3.9 对比了男女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原因构成,可以看出两性城镇失业人员因于个人或单位的占比都非常大,而两性失业未工作原因的明显差异表现在料面,男性中仅有 3%的失业人员是由于料理家务而不工作,而女性中由于料理工作的失业人员占比高达 34.1%,这体现出女性的劳动供给决策受到家庭因素大。
图 3.11 2016 年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从城镇就业人员分性别年龄构成比较来看,24 岁及以下年龄段中两性就业人员比例差别不大,在 25-49 岁年龄段女性城镇就业者构成比例比男性大,而 50 岁及以上年龄段中男性城镇就业者构成比例更大,这说明城镇男性就业群体老龄化趋势比女性要更加明显。(四)职业结构在城镇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上,商业、服务业人员占比最高达到 32.8%,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次之(占比为 23%),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17%)与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比 15.9%)两个职业占比也相对较高。016-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总体 男性 女性
图 5.7 按年龄组分正规就业率和非正规就业率趋势分布.6为分性别二元离散型变量及哑变量样本分布情况。从户口因素来看,同而存在的就业率差异在两级劳动力市场中都表现明显,但对于女性形成的就业率差异仅表现在非正规就业市场中。域就业差异来看,男性正规就业和女性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都表现,其次西部,中部地区就业率最低,但男性非正规就业群体却表现出西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反向特征。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2117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49.2;C913.68
【部分图文】:
图 3.9 两性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原因统计(%)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图 3.9 对比了男女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原因构成,可以看出两性城镇失业人员因于个人或单位的占比都非常大,而两性失业未工作原因的明显差异表现在料面,男性中仅有 3%的失业人员是由于料理家务而不工作,而女性中由于料理工作的失业人员占比高达 34.1%,这体现出女性的劳动供给决策受到家庭因素大。
图 3.11 2016 年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从城镇就业人员分性别年龄构成比较来看,24 岁及以下年龄段中两性就业人员比例差别不大,在 25-49 岁年龄段女性城镇就业者构成比例比男性大,而 50 岁及以上年龄段中男性城镇就业者构成比例更大,这说明城镇男性就业群体老龄化趋势比女性要更加明显。(四)职业结构在城镇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上,商业、服务业人员占比最高达到 32.8%,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次之(占比为 23%),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17%)与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比 15.9%)两个职业占比也相对较高。016-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总体 男性 女性
图 5.7 按年龄组分正规就业率和非正规就业率趋势分布.6为分性别二元离散型变量及哑变量样本分布情况。从户口因素来看,同而存在的就业率差异在两级劳动力市场中都表现明显,但对于女性形成的就业率差异仅表现在非正规就业市场中。域就业差异来看,男性正规就业和女性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都表现,其次西部,中部地区就业率最低,但男性非正规就业群体却表现出西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反向特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漫雪;吕康银;王文静;;中学教育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彭希哲;胡湛;;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12期
3 吴愈晓;王鹏;黄超;;家庭庇护、体制庇护与工作家庭冲突——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J];社会学研究;2015年06期
4 吴要武;;剥离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城镇女性市场参与变化的解释[J];劳动经济研究;2015年04期
5 赵宁;李永杰;;贸易全球化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04期
6 钱学锋;魏朝美;;出口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7 罗奎;方创琳;马海涛;;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就业增长的空间格局及关系类型[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4期
8 蔡昉;;劳动人口负增长下的改革突围[J];经济导刊;2014年02期
9 郭延军;;我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制度反思[J];法商研究;2013年02期
10 丁守海;蒋家亮;;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12期
本文编号:2862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6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