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思考
【部分图文】:
回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及有关城市的防控历程(图1),虽然北上广深等城市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其人口基数大、疫情传播多样性、治理复杂性等特征为疫情管控带来较大的难度;但是其治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病死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先于全国其他城市进入疫情传播由“盛”转“弱”阶段,这与这些城市信息化能力存在相关性。当因“新发地市场”再次升级北京疫情风险时,正是基于突出的信息化条件、智慧化管理能力,北京的疫情扩散风险得到及时的控制。北京充分利用大数据、多元化媒体通报平台等方式,准确定位并跟踪疑似感染者的轨迹,制定人群关系图谱,将传播途径进行快速、有效地通报与阻断,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处于可控的范围内。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技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广大医护工作者不计自我牺牲的奉献和普通群众的积极配合,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很多城市采取的先进信息技术也对有效管控疫情起到了显著作用,这为未来中国城市治理提供了方向和启示。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启示
2020年春节前自武汉流入的人数规模给各省份带来的“负向”效应[9]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深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已经逐步成型;城市间、城际间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对城市经济、区域均衡发展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高频率和大规模的人员、物资流动也对疫情防控造成了负面影响。从图3中可看出,自武汉的人口流入量与一些省份确诊人数的强相关性,城际人员流动分别在浙江省和广东省带来了相对较高的“负向”效应[9]。在疫情期间,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工具对人员流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引导,并通过系统分析各种活动发生频率和不同类型人员的流动需求,进一步明确城市流动需求的优先次序[5]。而在后疫情时期,及时分析获得全国城际间的人员流动特征,可以更好地解决复工复产难的问题。未来,继续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新时期中国城市人口变化与流动情况,认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差异和人口收缩性发展,将会为新阶段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图3 2020年春节前自武汉流入的人数规模给各省份带来的“负向”效应[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枫;;对哈尔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和探讨[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6期
2 周斌;朱晨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比分析及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年12期
3 薛智谊;;宁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J];杭州(下旬刊);2010年09期
4 王丹丹;戴彧;王威;;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年03期
5 孙雪娇;;辽宁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02期
6 李连宏;刘运妍;;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36期
7 伍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思考[J];城市住宅;2017年05期
8 王学军;;试论城市建设的阶段性划分[J];城市问题;1992年05期
9 张静;;河南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18期
10 侯霁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初探[J];电子世界;201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宗荣;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于鹏洲;城市建设满意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4 王皓波;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债券融资及治理结构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5 杜微;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6 刘玉民;城市建设管理中利益协调的制度平台设计探索[D];清华大学;2009年
7 李家凯;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吴丽芳;城市建设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刘玲;城市生命体视角:现代城市和谐建设初探[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黄淳莹;共生城市演化机制与建设决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智捷;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2 黄婷;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李洪宇;基于城市需求分析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匹配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樊婷婷;地方政府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
5 许彬彬;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6 焦黎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府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杨宇锋;成都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刘秀华;辽宁省智慧城市建设的统计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9 李想;资源型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10 王朝南;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1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8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