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0-11-13 09:59
   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随物,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国际公认的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等学者的工业化理论和模型来判断,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则滞后较大。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0.39%,不但低于发达国家水平(80%左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7%),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5%)。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人口总量很大有关,但不得不承认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论和政策上的偏差以至失误和对实践的误导更有着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化成就;但到1978年,竟还有82%的人口、70%的劳动力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是一种“狭义的国家工业化”。其表现是:国民经济虽具有工业化之名,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从工业化中得到的实惠甚少,收入水平很低,落入了“低收入水平的工业化陷阱”之中。改革开放后,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就业水平 ,但至今仍有70%的人口、50%的劳动力还在低收入的农村中劳动和生活。这说明,我们还没有走出“低收入水平的工业化陷阱”。我国的工业化仍处于跛脚状态。 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效果是“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因此,下一阶段中国将是以城市化为主要动力的工业化(非农产业化)过程;将是更多的农民转移到收入较高的非农产业中来就业的过程。而这种收入提高的过程 ,也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场扩大的过程;是九亿多农村人口逐步(可能需要50-80年的时间)被融入现代化经济增长和现代市场中来的过程。总之,从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分析来看,城市化不仅是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大力推进的一项事业,而且更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抓住这个环节,我们就可以有国内需求的扩大、就业的增长、工业竞争力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升 、健康保健和环境保护的改善,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的循环。 全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是论文的总论部分。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分论部分,以影响经济增长的五大主要因素为主线,探索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对这五大因素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并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 第一章在明确界定城市化、经济增长等范畴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打通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的结论是:城市化水平 WP=3 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互动关系,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 第二章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本人认为城市化进程的演进不仅对物质资本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更具有重要作用。对物质资本形成来说,城市化的收入增加效应和城市化的投资拉动效应对其的作用都无疑是非常明显的;对人力资本形成来说,论文从人力资本形成的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分析了城市化进程的演进对其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从经济史的角度回顾了经济增长理论从不重视结构因素的作用到重视结构因素的贡献这样的一个理论变迁过程。由于结构问题纷繁复杂,本文只分析了需求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所有制结构变动、城乡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城市化进程无疑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不断变动的过程。 第四章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基本思路是,城市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经济过程,它必定会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那么,它必然要对妨碍其发展的制度提出进一步变革的要求,诱使其进一步创新,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制度等等。而新的制度安排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必然会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五章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众所周知,城市化是一个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镇)的过程,是劳动力从低效率的农业向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探索。 第六章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知识的作用日益显现的今天,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推动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文章明确指出,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推动技术进步的现实选择。因为城市化有利于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有利于我国农业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发展信息产业的依托。 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在这期间农村工业化是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尽管农村工业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加速效应是明显的,但它基本上是属于经济增长理论中所说的短期效应。换言之 ,当前的中国经济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长
【学位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F291.1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概述
    第一节 城市化的理论、历史与中国现状
        一、 城市化的本质和内涵
        二、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及其基本规律
        三、 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及特殊性
        四、 关于当前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第四节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
        一、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的基本背景
        二、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分析
    第五节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 国外城市化历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二、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三、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
第二章 城市化: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诠释
        二、 资本形成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投资拉动与经济增长
        一、 城市化可产生收入增加效应,进而促进投资的增长
        二、 城市化将伴随大量投资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一、 传统理论的局限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 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的理论分析
        三、 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实证分析
        四、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中国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城市化:结构效应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结构因素的贡献: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一、 排斥结构因素的传统增长模型及其理论基础
        二、 从总量角度看结构变动与从结构角度看总量增长
    第二节 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 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 需求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 所有制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结构变动
        一、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成长的关系
        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的城乡关系会逐步得到改善
        三、 城市化可以优化需求结构,创造新的消费主体
        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非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份额将会大幅提升
第四章 城市化: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制度与经济增长
        一、 制度和制度的经济增长功能
        二、 新制度经济学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潜力与创新
        一、 制度安排与城市化的理论模型
        二、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潜力
        三、 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五章 城市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回顾
        一、 刘易斯理论
        二、 费景汉——拉尼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三、 托达罗人口流动类型
    第二节 城市化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
        二、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判断
    第三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 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贡献的实证分析
        二、 农业劳动力转移因素还有继续发挥作用的余地
第六章 城市化: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
        一、 技术进步推动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
        二、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促进技术进步的现实选择
        一、 城市化有利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 城市化对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 城市化是发展信息产业的依托
        四、 城市化有利于知识和技术创新
        五、 城市化有利于社会知识化水平的提高
第七章 走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 改革期间的农村工业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
    二、 农村工业化还能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吗?
    三、 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钱斌;;与城市化共舞[J];农家女;2011年08期

2 ;亚洲须采取大胆行动以发挥所有潜力[J];国际融资;2011年09期

3 徐进;;我看“十二五”之唯GDP论与人民幸福指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9期

4 邓灼;;“两化”互动 重塑四川经济版图[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1年08期

5 楼继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不能单靠政策刺激[J];IT时代周刊;2011年15期

6 ;话说“城市化”[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9期

7 海闻;;对待经济增长不能走极端[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8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J];学海;2011年04期

9 张萃;;中国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基于产业构成视角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10 龚晓红;庞新军;;土地要素、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基于重庆统筹城乡视角的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2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8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9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10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满新程;城市化内在作用机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韩艳平;长春市城市用地扩展动力机制及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龙大海;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4 赵家龙;中部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帅富成;长株潭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叶新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和制度动因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7 林杨;内蒙古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童荟颖;新疆喀什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9 闫鑫;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伟;内蒙古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2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882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e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