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15:24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摆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进行部署,这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和提升。随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部署,奏响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角。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一座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自从1983年建市,一直到此后的90年代,东营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展开。2009年、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从此,东营的发展迎来了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良好机遇。多年来,东营历届市委、市政府在生态建设上不断探索实践,迈出了率先推进的步伐,拉开了全面建设的框架,取得了初步成效。建设生态城市,推进黄蓝融合发展,既是东营实现科学跨越的必然选择,也是东营实施黄蓝两大国家规划的责任担当。本文概述了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阐述了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分析了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图为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全文分为六个...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生态城市建设基础理论
2.1 生态城市的内涵
2.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2.1.2 生态城市的特点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
第3章 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要素分析
3.1 环境要素
3.1.1 主要优势
3.1.2 主要劣势
3.2 经济要素
3.2.1 主要优势
3.2.2 主要劣势
3.3 政治要素
3.3.1 主要优势
3.3.2 主要劣势
3.4 社会要素
3.4.1 主要优势
3.4.2 主要劣势
3.5 文化要素
3.5.1 主要优势
3.5.2 主要劣势
第4章 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4.1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提升环境质量
4.1.1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4.1.2 全力开展水环境治理
4.1.3 稳步推进碧水蓝天工程和能效倍增计划
4.1.4 提高环境监控能力
4.2 全面构筑生态系统,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4.2.1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4.2.2 全力开展湿地修复
4.2.3 实施生态绿化工程
4.3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3.1 集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4.3.2 大力突破现代服务业
4.3.3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第5章 东营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政策机制不够完善
5.2 环境整治工作力度不强
5.3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需求
5.4 科技投入和人才总量不足
5.5 新能源开发利用困难较大
5.6 生态旅游发展任重道远
5.7 节能减排工作存在压力
第6章 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选择与路径探索
6.1 目标选择
6.1.1 生态经济
6.1.2 生态环境
6.1.3 生态社会
6.2 路径探索
6.2.1 加强行政管理
6.2.2 发展生态经济
6.2.3 改善生态环境
6.2.4 建设生态社会
6.2.5 培育生态文化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J]. 蒋艳灵,刘春腊,周长青,陈明星. 地理研究. 2015(12)
[2]对资源型城市建立生态城市的理性思考——以黄石为例[J]. 梅友松,聂亚珍. 理论与改革. 2014(05)
[3]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J]. 张景奇,孙萍,徐建. 经济地理. 2014(08)
[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现状、问题与展望[J]. 李锋,王如松,赵丹. 生态学报. 2014(01)
[5]通往生态文明之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J]. 蔺雪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02)
[6]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其构建原则[J]. 杜士强,于德永. 生态学杂志. 2010(08)
[7]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J]. 俞孔坚,韩西丽,朱强. 自然资源学报. 2007(05)
[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黄肇义,杨东援. 城市规划. 2001(01)
[9]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 陈仲新,张新时. 科学通报. 2000(01)
[10]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5)
博士论文
[1]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 林强.青岛大学 2010
[2]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剑平.中南大学 2007
[3]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飞儿.浙江大学 2004
[4]生态城市研究[D]. 董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硕士论文
[1]山东省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模式研究[D]. 赵月皎.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天津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宁.天津财经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0056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生态城市建设基础理论
2.1 生态城市的内涵
2.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2.1.2 生态城市的特点
2.2 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
第3章 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要素分析
3.1 环境要素
3.1.1 主要优势
3.1.2 主要劣势
3.2 经济要素
3.2.1 主要优势
3.2.2 主要劣势
3.3 政治要素
3.3.1 主要优势
3.3.2 主要劣势
3.4 社会要素
3.4.1 主要优势
3.4.2 主要劣势
3.5 文化要素
3.5.1 主要优势
3.5.2 主要劣势
第4章 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4.1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提升环境质量
4.1.1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4.1.2 全力开展水环境治理
4.1.3 稳步推进碧水蓝天工程和能效倍增计划
4.1.4 提高环境监控能力
4.2 全面构筑生态系统,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4.2.1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4.2.2 全力开展湿地修复
4.2.3 实施生态绿化工程
4.3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3.1 集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4.3.2 大力突破现代服务业
4.3.3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第5章 东营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政策机制不够完善
5.2 环境整治工作力度不强
5.3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需求
5.4 科技投入和人才总量不足
5.5 新能源开发利用困难较大
5.6 生态旅游发展任重道远
5.7 节能减排工作存在压力
第6章 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选择与路径探索
6.1 目标选择
6.1.1 生态经济
6.1.2 生态环境
6.1.3 生态社会
6.2 路径探索
6.2.1 加强行政管理
6.2.2 发展生态经济
6.2.3 改善生态环境
6.2.4 建设生态社会
6.2.5 培育生态文化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J]. 蒋艳灵,刘春腊,周长青,陈明星. 地理研究. 2015(12)
[2]对资源型城市建立生态城市的理性思考——以黄石为例[J]. 梅友松,聂亚珍. 理论与改革. 2014(05)
[3]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J]. 张景奇,孙萍,徐建. 经济地理. 2014(08)
[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现状、问题与展望[J]. 李锋,王如松,赵丹. 生态学报. 2014(01)
[5]通往生态文明之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J]. 蔺雪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02)
[6]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其构建原则[J]. 杜士强,于德永. 生态学杂志. 2010(08)
[7]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J]. 俞孔坚,韩西丽,朱强. 自然资源学报. 2007(05)
[8]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黄肇义,杨东援. 城市规划. 2001(01)
[9]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 陈仲新,张新时. 科学通报. 2000(01)
[10]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5)
博士论文
[1]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 林强.青岛大学 2010
[2]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剑平.中南大学 2007
[3]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飞儿.浙江大学 2004
[4]生态城市研究[D]. 董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硕士论文
[1]山东省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模式研究[D]. 赵月皎.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天津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宁.天津财经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0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93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