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展览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发布时间:2021-01-06 20:05
展览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两大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从省域尺度出发,选取2013—2017年各省旅游业和展览业相关数据,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展览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目前我国展览业与旅游业处于初级协调水平,并呈现不断协调、良性发展趋势。②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总体呈现出中西低、东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山东、北京、四川、天津等成为耦合协调发展的热点区域,且热点区域不断扩大,并伴有向中西部"内拓"特征;新疆等地成为二者融合发展的冷点区域,且冷点区域不断缩小。③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受到交通推动力、资源吸引力、市场购买力、经济驱动力、产业带动力以及人员向心力等多元因子的共同驱动。
【文章来源】:经济地理. 2020,4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展览业与旅游业协调耦合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按照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分别测算了30个省级行政单位2013—2017年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通过各省耦合协调等级的历年变化(图2)可以看出,我国展览业与旅游业处于“失调等级”的省份数量逐年减少,处于“协调等级”的省份数量逐年增加,这说明2013—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展览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由初期的严重失调、极度失调、中度失调等逐渐发展成为勉强协调与初级协调(表3)。2013年,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分为5个等级,从极度失调到濒临失调;2017年,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分为3个等级,从濒临失调到初级协调,各省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明显提升与改善,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展览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国家颁布了诸多有利于展览业发展的政策,加之各地展览馆、会展中心项目纷纷落地,为展览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安徽、湖北、青海在2013—2017年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特征,这也说明这些省份展览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度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仍有波动与不稳定性。江苏、山东、广东、海南、甘肃、河北、辽宁、上海、广西、四川在2013—2017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步上升态势,展览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程度稳定发展,且逐渐趋于良性。此外,根据图2所示,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份出现“内拓”现象,即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由东部逐步转向中、西部拓展。从区域来看(表4),总体来说,我国东部地区五年来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3,东北部地区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2,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中部地区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0,西部地区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0,位于轻度失调阶段。说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略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比较五年各个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变化,我国各区域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呈现出“增大—减小—增大”趋势,且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份出现“内拓”现象,即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由东部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内拓。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支持,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建设以及基础建设水平不断加强,促使当地展览业的发展逐渐与依托于其自然、文化资源发展的旅游业相协调,两个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
展览业与旅游业作为两个复杂系统,二者融合协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复合影响,如经济、资源、文化、技术、服务、政策、交通、区位等要素。本研究采用地理探测器来探测经济驱动力、产业带动力、资源吸引力、交通推动力、人员向心力和市场购买力等作用力对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采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驱动力,采用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衡量旅游业和展览业的产业带动力,利用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公共服务资源)、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才资源)、星级饭店数量(接待资源)等指标来衡量资源吸引力,借助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和客运量指标来衡量交通推动力,结合人口密度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来衡量人员向心力,依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市场购买力。本研究所选取的各指标,其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运用SPSS19.0中的快速聚类分析法把经济驱动力、产业带动力、资源吸引力、交通推动力、人员向心力以及市场购买力等驱动因子分为5类,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程序,计算出各驱动要素对展览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见表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J]. 孙剑锋,李世泰,纪晓萌,秦伟山,王富喜. 经济地理. 2019(08)
[2]旅游地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的空间耦合分析[J]. 郭向阳,穆学青,明庆忠,丁正山,胡美娟. 地理研究. 2019(05)
[3]吉林省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研究[J]. 丛小丽,黄悦,刘继生. 地理科学. 2019(03)
[4]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田俊峰,王彬燕,王士君. 地理科学. 2019(02)
[5]基于系统论的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一种粘性的观点[J]. 方世敏,王海艳. 经济地理. 2018(12)
[6]江苏省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关系[J]. 杨艳,丁正山,葛军莲,吴耀宇,王毅. 经济地理. 2018(11)
[7]湘鄂渝黔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变化[J]. 王兆峰,霍菲菲,徐赛. 经济地理. 2018(08)
[8]国内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北京、广州为例[J]. 王细芳. 旅游科学. 2018(03)
[9]产业融合视角下旅游业态创新研究——以河南旅游与物流产业融合为例[J]. 鲁延召. 广西社会科学. 2018(02)
[10]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耦合研究[J]. 张秀改,赵媛,朱敬敬. 干旱区地理. 2018(01)
本文编号:2961180
【文章来源】:经济地理. 2020,4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展览业与旅游业协调耦合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按照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分别测算了30个省级行政单位2013—2017年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通过各省耦合协调等级的历年变化(图2)可以看出,我国展览业与旅游业处于“失调等级”的省份数量逐年减少,处于“协调等级”的省份数量逐年增加,这说明2013—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展览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由初期的严重失调、极度失调、中度失调等逐渐发展成为勉强协调与初级协调(表3)。2013年,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分为5个等级,从极度失调到濒临失调;2017年,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分为3个等级,从濒临失调到初级协调,各省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明显提升与改善,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展览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国家颁布了诸多有利于展览业发展的政策,加之各地展览馆、会展中心项目纷纷落地,为展览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安徽、湖北、青海在2013—2017年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特征,这也说明这些省份展览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度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仍有波动与不稳定性。江苏、山东、广东、海南、甘肃、河北、辽宁、上海、广西、四川在2013—2017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步上升态势,展览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程度稳定发展,且逐渐趋于良性。此外,根据图2所示,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份出现“内拓”现象,即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由东部逐步转向中、西部拓展。从区域来看(表4),总体来说,我国东部地区五年来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3,东北部地区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2,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中部地区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0,西部地区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40,位于轻度失调阶段。说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略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比较五年各个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变化,我国各区域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呈现出“增大—减小—增大”趋势,且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份出现“内拓”现象,即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由东部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内拓。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支持,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建设以及基础建设水平不断加强,促使当地展览业的发展逐渐与依托于其自然、文化资源发展的旅游业相协调,两个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
展览业与旅游业作为两个复杂系统,二者融合协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复合影响,如经济、资源、文化、技术、服务、政策、交通、区位等要素。本研究采用地理探测器来探测经济驱动力、产业带动力、资源吸引力、交通推动力、人员向心力和市场购买力等作用力对展览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采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驱动力,采用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衡量旅游业和展览业的产业带动力,利用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公共服务资源)、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才资源)、星级饭店数量(接待资源)等指标来衡量资源吸引力,借助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和客运量指标来衡量交通推动力,结合人口密度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来衡量人员向心力,依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市场购买力。本研究所选取的各指标,其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运用SPSS19.0中的快速聚类分析法把经济驱动力、产业带动力、资源吸引力、交通推动力、人员向心力以及市场购买力等驱动因子分为5类,然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程序,计算出各驱动要素对展览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见表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J]. 孙剑锋,李世泰,纪晓萌,秦伟山,王富喜. 经济地理. 2019(08)
[2]旅游地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的空间耦合分析[J]. 郭向阳,穆学青,明庆忠,丁正山,胡美娟. 地理研究. 2019(05)
[3]吉林省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研究[J]. 丛小丽,黄悦,刘继生. 地理科学. 2019(03)
[4]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田俊峰,王彬燕,王士君. 地理科学. 2019(02)
[5]基于系统论的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一种粘性的观点[J]. 方世敏,王海艳. 经济地理. 2018(12)
[6]江苏省乡村旅游信息化与区域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关系[J]. 杨艳,丁正山,葛军莲,吴耀宇,王毅. 经济地理. 2018(11)
[7]湘鄂渝黔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变化[J]. 王兆峰,霍菲菲,徐赛. 经济地理. 2018(08)
[8]国内超大城市旅游业与演艺业融合发展效益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北京、广州为例[J]. 王细芳. 旅游科学. 2018(03)
[9]产业融合视角下旅游业态创新研究——以河南旅游与物流产业融合为例[J]. 鲁延召. 广西社会科学. 2018(02)
[10]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耦合研究[J]. 张秀改,赵媛,朱敬敬. 干旱区地理. 2018(01)
本文编号:2961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296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