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质量发展之创新空间演进的逻辑与思路
发布时间:2021-03-08 10:09
作为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聚集的空间载体,创新空间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从创新驱动视角切入,总结国内外城市创新空间演进趋势,以"构成要素—运行机理—价值取向"为主线,探寻城市创新空间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基于国内多个创新型城市建设案例,剖析我国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特征与现实挑战,进而提出驻留多元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重视社会网络关系等推进创新空间发展。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我国城市创新空间演进的内在逻辑
美国城市化发展在经历了中心城市集聚和郊区化扩散后,呈现出回归中心城市的新趋势,实现了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优化,具体可总结划为三个阶段①(图1)。同时结合美国都市区内部人口迁移规律,可将创新空间形态演进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专业化的产业园区模式,创新活动背后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及文化变迁;第二代是20世纪60-80年代的科技园,该阶段城市郊区人口与中心城区人口的关系由接近转为超过,城市郊区出现诸多就业中心,局部非中心区域呈现出蔓延趋势,郊区化与技术进步共同促成了郊区各类科技园的出现;伴随旧城复兴计划的推进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代城市创新空间——创新城区兴起,中心城市人口增长率超过郊区,且高学历者和高收入者成为回城的主要人群[16]。由此可见,创新空间演进与逆郊区化趋势相吻合,呈现出“由外围郊区到边缘区、主城片区再到中心城区”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统一,城市创新空间形态也具有多样性,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报告将其归纳为三类:一是“锚”型。以剑桥肯戴尔广场、费城大学城为典型代表,这类空间主要是围绕创新主体形成的大规模混合功能开发区域,包括参与创新过程的创新驱动者和创新培育者。二是“城市更新”型。这类空间蕴涵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或面临老工业区转型升级,通过与先进研发机构、支柱性企业合作,实现城市旧城复兴,典型代表主要有巴塞罗那普布诺等。三是“科技园区”型。这类空间通常分布于郊区,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推进功能融合等,实现集聚区企业创新空间拓展,如北卡罗来纳州的创新三角园区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演化与空间治理策略[J]. 鲁达非,江曼琦.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2]创新空间认知的前置条件、响应过程与核心要素[J]. 郭锐,樊杰. 城市发展研究. 2020(03)
[3]北京市科技创新空间规划研究:特征、问题与发展路径[J]. 王亮,陈军,石晓冬. 北京规划建设. 2019(05)
[4]美国“创新城区”概念、实践及启示[J]. 任俊宇,刘希宇. 国际城市规划. 2018(06)
[5]基于空间网格的城市创新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以广州为例[J]. 陈嘉平,黄慧明,陈晓明.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9)
[6]美国城市化的新趋势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 张婷麟,孙斌栋.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6)
[7]中心区企业生产率优势的来源:集聚、选择抑或分类效应[J]. 王良举,王永培,袁平红. 财贸研究. 2018(03)
[8]中原经济区城市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 丁志伟,康珈瑜,温倩倩,魏建飞,程迪,王闯.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2)
[9]苏州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研究——基于上海、杭州、深圳等16城市的比较分析[J]. 段进军,吴胜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10]特大城市外围地区创新与生产空间演变与规划思考——以南京为例[J]. 刘律,陈浩,安頔.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S2)
博士论文
[1]当代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 曾鹏.天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70875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我国城市创新空间演进的内在逻辑
美国城市化发展在经历了中心城市集聚和郊区化扩散后,呈现出回归中心城市的新趋势,实现了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优化,具体可总结划为三个阶段①(图1)。同时结合美国都市区内部人口迁移规律,可将创新空间形态演进分为三代:第一代是专业化的产业园区模式,创新活动背后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及文化变迁;第二代是20世纪60-80年代的科技园,该阶段城市郊区人口与中心城区人口的关系由接近转为超过,城市郊区出现诸多就业中心,局部非中心区域呈现出蔓延趋势,郊区化与技术进步共同促成了郊区各类科技园的出现;伴随旧城复兴计划的推进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代城市创新空间——创新城区兴起,中心城市人口增长率超过郊区,且高学历者和高收入者成为回城的主要人群[16]。由此可见,创新空间演进与逆郊区化趋势相吻合,呈现出“由外围郊区到边缘区、主城片区再到中心城区”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统一,城市创新空间形态也具有多样性,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报告将其归纳为三类:一是“锚”型。以剑桥肯戴尔广场、费城大学城为典型代表,这类空间主要是围绕创新主体形成的大规模混合功能开发区域,包括参与创新过程的创新驱动者和创新培育者。二是“城市更新”型。这类空间蕴涵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或面临老工业区转型升级,通过与先进研发机构、支柱性企业合作,实现城市旧城复兴,典型代表主要有巴塞罗那普布诺等。三是“科技园区”型。这类空间通常分布于郊区,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推进功能融合等,实现集聚区企业创新空间拓展,如北卡罗来纳州的创新三角园区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演化与空间治理策略[J]. 鲁达非,江曼琦.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2]创新空间认知的前置条件、响应过程与核心要素[J]. 郭锐,樊杰. 城市发展研究. 2020(03)
[3]北京市科技创新空间规划研究:特征、问题与发展路径[J]. 王亮,陈军,石晓冬. 北京规划建设. 2019(05)
[4]美国“创新城区”概念、实践及启示[J]. 任俊宇,刘希宇. 国际城市规划. 2018(06)
[5]基于空间网格的城市创新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以广州为例[J]. 陈嘉平,黄慧明,陈晓明.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9)
[6]美国城市化的新趋势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J]. 张婷麟,孙斌栋. 城市发展研究. 2018(06)
[7]中心区企业生产率优势的来源:集聚、选择抑或分类效应[J]. 王良举,王永培,袁平红. 财贸研究. 2018(03)
[8]中原经济区城市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J]. 丁志伟,康珈瑜,温倩倩,魏建飞,程迪,王闯.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2)
[9]苏州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研究——基于上海、杭州、深圳等16城市的比较分析[J]. 段进军,吴胜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10]特大城市外围地区创新与生产空间演变与规划思考——以南京为例[J]. 刘律,陈浩,安頔.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S2)
博士论文
[1]当代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 曾鹏.天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70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07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