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14:06
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世界经济版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各级政府也已经认识到产业集群及其创新能力对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但总的来说,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要素低成本带动的产品低成本优势,走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道路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就必须深入产业集群系统内部,洞察其创新过程的微观运行机制,探讨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要素,分析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提供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提升策略。因此,通过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研究方法来分析产业集群创新机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综合运用经济学、系统学、网络理论、创新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工具,以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理论阐述与定量模型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为原则,以产业链整合为理论基础,以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集群创新过程机理和影响要素作用机理为研究核心,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首先从产业链整合理论出发,目的在于将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由目前网络与知识相分离视角引入产业链整合即网络与知识相融合的视角,明确产业集群创新实质是产业集群企业借助于网络进行知识整合从而实现创新...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产业集群地理邻近关联的约束条件Fig.2-6Theconstraintsofclustergeographicalrelation
图 3-7 产业集群企业知识整合过程Fig.3-7 Knowgedg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整合的实现需要回答几个关键问题[20]:谁来整合(Who)、整t)、通过何种方式整合(How)。 整 合 主 体 。 在 知 识 整 合 过 程 中 , 执 行 整 合 的 是 技 术 守 门也就是产业集群内的核心企业,他们是产业集群中具有较或技术能力的行为主体。整合内容。Andreu 和 Sieber 认为组织间的知识整合包括知识体—集体、内部—外部三个方面[153]。本文认为,在产业集过程中,个人知识与结构化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自不断地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放大效应和涌现效应,不知识,知识整合内容见图 3-8。第一,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整合是基于知识形态的整合,主要是隐性知识转化。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层次知识主体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层次知识主体之间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整合。第二,个人
第 5 章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0.35。常用规则是如果小于 0.40,则为弱相关;大于 0.60,则为强相关;其它为中度相关[173]。于是本文根据 AMOS5.01 计算的标准回归系数(见表 5-1),选择标准回归系数值大于或接近 0.60 的观测变量,而把标准回归系数值在 0.55以下的观测变量视为影响程度较小,将其删除。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11期 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J145-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和合作机制研究[J]. 田钢,张永安. 软科学. 2008(08)
[2]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J]. 谢洪明,吴溯,王现彪.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8)
[3]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对等性及其对创新的影响[J]. 徐龙顺,邵云飞,唐小我. 软科学. 2008(07)
[4]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研究——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J]. 杨洵.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06)
[5]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实证研究——以长春汽车产业为例[J]. 侯志茹. 工业技术经济. 2008(03)
[6]资本与知识驱动的产业链整合研究——以攀钢钒钛产业链为例[J]. 程宏伟,冯茜颖,张永海. 中国工业经济. 2008(03)
[7]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 简兆权,吴隆增,黄静. 科研管理. 2008(01)
[8]创新型集群组织结构的耦合模型研究[J]. 易秋平,刘友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9]基于学习型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与系统构建[J]. 吕志元.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10]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J]. 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肖伟科. 系统工程. 2007(05)
博士论文
[1]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创新绩效研究[D]. 李志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2]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研究[D]. 陈旭.电子科技大学 2007
[3]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 朱秀梅.吉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5603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产业集群地理邻近关联的约束条件Fig.2-6Theconstraintsofclustergeographicalrelation
图 3-7 产业集群企业知识整合过程Fig.3-7 Knowgedg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enterprise整合的实现需要回答几个关键问题[20]:谁来整合(Who)、整t)、通过何种方式整合(How)。 整 合 主 体 。 在 知 识 整 合 过 程 中 , 执 行 整 合 的 是 技 术 守 门也就是产业集群内的核心企业,他们是产业集群中具有较或技术能力的行为主体。整合内容。Andreu 和 Sieber 认为组织间的知识整合包括知识体—集体、内部—外部三个方面[153]。本文认为,在产业集过程中,个人知识与结构化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自不断地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放大效应和涌现效应,不知识,知识整合内容见图 3-8。第一,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整合是基于知识形态的整合,主要是隐性知识转化。主要内容包括:不同层次知识主体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层次知识主体之间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整合。第二,个人
第 5 章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0.35。常用规则是如果小于 0.40,则为弱相关;大于 0.60,则为强相关;其它为中度相关[173]。于是本文根据 AMOS5.01 计算的标准回归系数(见表 5-1),选择标准回归系数值大于或接近 0.60 的观测变量,而把标准回归系数值在 0.55以下的观测变量视为影响程度较小,将其删除。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11期 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J145-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和合作机制研究[J]. 田钢,张永安. 软科学. 2008(08)
[2]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J]. 谢洪明,吴溯,王现彪.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8)
[3]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对等性及其对创新的影响[J]. 徐龙顺,邵云飞,唐小我. 软科学. 2008(07)
[4]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研究——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J]. 杨洵.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06)
[5]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实证研究——以长春汽车产业为例[J]. 侯志茹. 工业技术经济. 2008(03)
[6]资本与知识驱动的产业链整合研究——以攀钢钒钛产业链为例[J]. 程宏伟,冯茜颖,张永海. 中国工业经济. 2008(03)
[7]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 简兆权,吴隆增,黄静. 科研管理. 2008(01)
[8]创新型集群组织结构的耦合模型研究[J]. 易秋平,刘友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9]基于学习型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与系统构建[J]. 吕志元.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10]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J]. 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肖伟科. 系统工程. 2007(05)
博士论文
[1]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创新绩效研究[D]. 李志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
[2]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研究[D]. 陈旭.电子科技大学 2007
[3]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D]. 朱秀梅.吉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5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14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