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理论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7 00:21
  关于劳动市场能否出清的问题,劳动经济理论史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学说。第一种是劳动市场出清说,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为代表。这种理论已建立了成熟的理论范式,但不能解析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失业现象。第二种是障碍性的劳动市场非出清说,以凯恩斯的周期性失业理论和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理论为代表。这些学说的基本理论思维是,如果劳动市场不存在任何障碍,劳动市场是可以出清的。但是,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使得劳动市场不能出清。凯恩斯将市场障碍归纳为有效需求不足,弗里德曼将市场障碍归结为结构上的不匹配。这些理论以劳动市场出清论为基础,是对劳动市场出清论的一种延伸,它们或者能解析短期的总量性失业,或者能解析长期的结构性失业,但不能解析在劳动市场不存在障碍条件下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第三种是功能性的劳动市场非出清说,以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为代表。这种学说的基本理论思维是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是两个独立变量,市场机制不能出清劳动市场,劳动市场非出清是因为劳动市场的功能不足。这种理论既能兼容障碍性劳动市场非出清论,又能解析在劳动市场在市场机制不存在障碍的条件下所存在的非自愿失业现象,其不...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1章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研究方法
        1.3.1 矛盾分析法
        1.3.2 辩证否定法
        1.3.3 总量分析和边际分析相结合
        1.3.4 抽象法
        1.3.5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4 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章节安排
第2章 劳动市场出清论质疑
    2.1 问题的提出
        2.1.1 经济社会的最优劳动投入量
        2.1.2 最优劳动投入量等于经济社会中的劳动存量吗?
    2.2 规模收益不变论
        2.2.1 规模收益对产品边际成本递增趋势的否定
        2.2.2 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增的假说
        2.2.3 规模调整出清劳动市场
        2.2.4 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规模收益不变假说的挑战
    2.3 资源稀缺论
        2.3.1 资源稀缺论的隐含逻辑
        2.3.2 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经济性、可利用性的分离
    2.4 资源内生论
        2.4.1 资本内生论的逻辑
        2.4.2 劳动内生论
        2.4.3 初级生产要素的内生性质
        2.4.4 劳动资源外生性质对资源内生论的挑战
    2.5 自愿失业论
        2.5.1 自愿失业模型的理论框架
        2.5.2 自愿失业与充分就业的相容性
        2.5.3 生存工资外生论对自愿失业论的否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障碍性劳动市场非出清论的解析功能考察
    3.1 摩擦失业模型
        3.1.1 摩擦失业的生成
        3.1.2 摩擦失业的归类
        3.1.3 摩擦失业模型的解析功能
    3.2 周期性失业模型
        3.2.1 凯恩斯定律与萨伊定律的分野
        3.2.2 周期性失业的生成机制
        3.2.3 周期性失业模型的解析功能
    3.3 自然失业模型
        3.3.1 自然失业率的生成机制
        3.3.2 自然失业的性质
        3.3.3 自然失业理论的解析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性劳动市场非出清说的解析功能分析
    4.1 马尔萨斯的绝对人口过剩理论
        4.1.1 马尔萨斯关于绝对人口过剩的生成机理
        4.1.2 绝对人口过剩理论的解析功能评说
    4.2 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
        4.2.1 相对人口过剩的生成机制
        4.2.2 相对人口过剩理论对长期的总量性失业解析功能的增强
        4.2.3 相对人口过剩理论解析功能上的不足
    4.3 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假说
        4.3.1 刘易斯关于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为负的假说
        4.3.2 费景汉-拉尼斯关于不变的制度工资假说
        4.3.3 托达罗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假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充分就业规模的决定机制研究
    5.1 人口生产的外生性
        5.1.1 关于人口生产问题的讨论
        5.1.2 人口生产的理论模型
        5.1.3 人口生产的外生性质
    5.2 最低劳动参与率的外生性
        5.2.1 新古典模型的劳动供给内生论
        5.2.2 对新古典模型劳动供给曲线的修正
    5.3 充分就业规模的决定
        5.3.1 劳动同质条件下的充分就业规模的确定
        5.3.2 劳动不同质的条件下充分就业规模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潜在就业规模的决定机制研究
    6.1 短期的潜在就业规模
        6.1.1 社会对劳动需求的特点
        6.1.2 劳动边际产品曲线
        6.1.3 厂商短期劳动需求曲线
        6.1.4 总量劳动需求曲线
        6.1.5 短期潜在就业规模与充分就业规模的偏离
    6.2 长期的潜在就业规模
        6.2.1 长期调整对资源结构性约束的消除
        6.2.2 初级生产要素的引入对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的挑战
        6.2.3 长期的潜在就业规模的确定
    6.3 超长期的潜在就业规模
        6.3.1 引入技术因素后的潜在就业规模
        6.3.2 引入偏好因素后的潜在就业规模
        6.3.3 超长期的潜在就业规模的确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潜在就业规模与充分就业规模的分离机制、形式及后果分析
    7.1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生成
        7.1.1 失业理论模型的演化
        7.1.2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测算
    7.2 显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
        7.2.1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显性化
        7.2.2 显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经济成本
        7.2.3 显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回滞
    7.3 隐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
        7.3.1 隐性失业的界定
        7.3.2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隐性化
        7.3.3 隐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经济成本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潜在就业规模与充分就业规模的合一路径研究
    8.1 反失业政策的回顾
        8.1.1 凯恩斯经济学的反失业政策述评
        8.1.2 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失业政策述评
        8.1.3 我国学者关于反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各种政策主张评析
    8.2 调减充分就业规模
        8.2.1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8.2.2 降低劳动参与率
        8.2.3 适当地缩短劳动时间,实行灵活的就业制度
    8.3 扩张潜在就业规模
        8.3.1 资本积累
        8.3.2 技术进步
        8.3.3 制度变迁
        8.3.4 管理改善
        8.3.5 提高国际竞争力
        8.3.6 外部效应内部化
        8.3.7 优化市场结构
        8.3.8 适应社会偏好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研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9.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9.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方法有效性研究——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J]. 陈晓红,邹湘娟,佘坚.  当代经济科学. 2005(05)
[2]中国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民工劳动供给分析——兼论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J]. 郭继强.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5)
[3]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 王检贵,丁守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5)
[4]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规模及成长率密度分布研究[J]. 陈晓红,何鹏,张泽京.  财经研究. 2005(05)
[5]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 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2)
[6]西方失业理论模型的演化[J]. 袁乐平,李江帆.  湖南社会科学. 2004(06)
[7]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 曾湘泉.  经济研究. 2004(06)
[8]基于银行贷款下的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J]. 陈晓红,刘剑.  管理学报. 2004(02)
[9]“共生性”商品市场扩散机制研究[J]. 陈晓红,顾海峰.  中国软科学. 2003(06)
[10]中国的就业形势与新就业政策[J]. 王诚.  财经科学. 2003(01)



本文编号:3304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304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d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