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0 06:55
本文以我国投资银行声誉危机这一现实为切入点,从声誉理论、投资银行声誉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基础出发,分析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的运行机理、探讨我国制度背景下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的有效性,提出重塑我国投资银行声誉的制度创新措施。本文界定了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内涵,指出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是一个涵盖了声誉形成、维持以及功能发挥的综合动态发展概念,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与功能机制共同构成投资银行声誉机制。西方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的研究将成熟市场视为给定的、外生的变量,但我国新兴加转轨的股票市场特有制度背景构成了与西方不同的博弈规则,这一规则下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仍能有效发挥作用吗?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在我国目前制度背景所构成的博弈规则下,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的有效性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限制:一是博弈短期性、二是触发策略受限、三是声誉的第三方治理机制不完善。本文同时利用我国股票发行市场1996-2004年的IPO数据对投资银行声誉形成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投资银行有损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并未对投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而其他一些具有中...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IPO抑价与投资银行声誉资本关系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投资银行制度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 熊鹏,方先明,王飞. 国际金融研究. 2006(02)
[2]基于博弈论的保荐人制度研究[J]. 尹蘅. 现代管理科学. 2005(12)
[3]法律、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兼论中国证券法变革[J]. 张建伟. 当代法学. 2005(05)
[4]我国证券市场行政许可制度之重构[J]. 卢文道. 证券市场导报. 2005(10)
[5]合伙制、激励机制与投资银行业创新路径探讨[J]. 何诚颖. 证券市场导报. 2005(10)
[6]我国IPO询价制度实施效果研究[J]. 郁韡君. 证券市场导报. 2005(09)
[7]中外投资银行历史演进中的若干支持条件[J]. 王静. 金融研究. 2005(08)
[8]证券监管效率和承销商声誉——基于南方证券“麦科特事件”的案例研究[J]. 黄春铃. 管理世界. 2005(07)
[9]过度介入与适度退出:中国证券市场政府行为分析[J]. 黎元奎. 上海金融. 2005(07)
[10]私有产权保护的意义追问——以“李约瑟难题”的法律解答为例[J]. 蔡宝刚. 法学评论. 2005(03)
博士论文
[1]证券承销商声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江会.复旦大学 2004
[2]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制度研究[D]. 邹平.中南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33698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IPO抑价与投资银行声誉资本关系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投资银行制度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 熊鹏,方先明,王飞. 国际金融研究. 2006(02)
[2]基于博弈论的保荐人制度研究[J]. 尹蘅. 现代管理科学. 2005(12)
[3]法律、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兼论中国证券法变革[J]. 张建伟. 当代法学. 2005(05)
[4]我国证券市场行政许可制度之重构[J]. 卢文道. 证券市场导报. 2005(10)
[5]合伙制、激励机制与投资银行业创新路径探讨[J]. 何诚颖. 证券市场导报. 2005(10)
[6]我国IPO询价制度实施效果研究[J]. 郁韡君. 证券市场导报. 2005(09)
[7]中外投资银行历史演进中的若干支持条件[J]. 王静. 金融研究. 2005(08)
[8]证券监管效率和承销商声誉——基于南方证券“麦科特事件”的案例研究[J]. 黄春铃. 管理世界. 2005(07)
[9]过度介入与适度退出:中国证券市场政府行为分析[J]. 黎元奎. 上海金融. 2005(07)
[10]私有产权保护的意义追问——以“李约瑟难题”的法律解答为例[J]. 蔡宝刚. 法学评论. 2005(03)
博士论文
[1]证券承销商声誉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江会.复旦大学 2004
[2]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制度研究[D]. 邹平.中南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33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33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