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中国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的就业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4 08:59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然而,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空间分布状况来看,中国区域经济与劳动力在空间上均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本文在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形成这种格局的成因分析基础上,通过整合劳动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研究劳动力空间集聚对就业影响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的就业效应,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长期存在的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争论,笔者进一步考察了劳动力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集聚所产生的就业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对该问题的研究关系到“城镇化”和“就业”两大国计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从就业水平角度考察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1)无论是宏观城市层面还是微观个体层面,整体而言,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城市劳动力集聚度的提高有利于就业水平的增长,同时也提高了个体劳动者就业的概率。(2...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劳动力资源空间集聚的就业效应研究


技术路线图

空间分布,演变图,劳动力


28图 3-1 1990-2014 年中国省级劳动力集聚度演变图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5注:图例中括号数字表示地理单元个数3.1.2 中国劳动力资源分布愈发不均,集聚区与稀疏区的差距不断加大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到中国劳动力资源长期呈现着“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分布不均状态,通过计算 1990-2014 年中国省级(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劳动力集聚

劳动力,变化趋势,都市圈,城市群


图 3-2 1990-2014 年中国各省劳动力集聚度变化趋势图注:该图中不包含港澳台,箭头向上表示上升趋势、向下表示下降趋势,平行横线表示不变3.1.4 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成为中国最具劳动力集聚力的区域21 世纪以来,都市圈的发展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时代大趋势,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并已形成了若干都市圈。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城市群、都市圈、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效应越来越突出,对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其在地区、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愈发重要。从图 3-3 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在以京津两个超大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冀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以广深港澳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圈、以及分别以郑州、武汉、成渝、福州厦门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形成了若干劳动力集聚区,而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形成了劳动力高度集聚区,其中心城市的劳动力集聚度均大于 8,这些集聚区的劳动力集聚度以其中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向外围缓慢递减。数据显示,2014 年上述城市群占全国 15.2%的土地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首都圈劳动力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J]. 王莹莹,童玉芬.  人口与经济. 2017(01)
[2]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张志明,代鹏,崔日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05)
[3]城市规模与工资溢价[J]. 彭树宏.  当代财经. 2016(03)
[4]就业质量统计相关问题研究[J]. 李宁,徐荣华.  统计研究. 2016(02)
[5]城市规模对就业福利效应的影响[J]. 朱志胜.  城市问题. 2016(01)
[6]产业集聚与结构高度化对北京人口规模的影响:膨胀还是收敛?[J]. 王莹莹,童玉芬.  人口学刊. 2015(06)
[7]城市间的“孟母三迁”——公共服务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J]. 夏怡然,陆铭.  管理世界. 2015(10)
[8]中国流动人口的选择:为何北上广如此受青睐?——基于个体成本收益分析[J]. 童玉芬,王莹莹.  人口研究. 2015(04)
[9]我国新时期个人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苏丽锋,陈建伟.  人口与经济. 2015(04)
[10]为什么流向大城市?——基于城市集聚经济的估计[J]. 田相辉,徐小靓.  人口与经济. 2015(03)

博士论文
[1]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问题研究[D]. 李玉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2]城市集聚、外部性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 余运江.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转型期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杨胜利.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经济集聚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效应:收入和就业的视角[D]. 高虹.复旦大学 2014
[5]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外溢: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 张浩然.吉林大学 2012
[6]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 张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7]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D]. 谢叙祎.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刘世峰.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小城镇劳动力集聚研究[D]. 郑德隆.山西财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07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07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0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