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工业化后大城市地区城乡关系转型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16 14:56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可以是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向城市集聚的经典形式,也可以是工业化后阶段人口、资源向乡村居民点集聚的后现代形式。无论那种形式,只要人口和资源在城乡空间上得到重新调整,我们就可以认为,城乡关系的转型还在继续。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后阶段其城乡转型的模式已经从将人口和资源集中在若干中心城市的模式转变为将人口和资源分散到小城镇和村庄的模式,实际上西方国家在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走了一条不同于人口城市化率50%以前的传统城乡转型道路,即在进入城市社会后更加注重引导经济要素由向心集聚向离心扩散的转变。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3.7%,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大城市地区的城乡关系可能会出现历史性的跨越。本文对我国大城市地区城乡转型时空过程的研究,发现,就城乡关系角度而言我国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化经历了从城市工业化到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并举,正在向城乡一体化的工业化迈进。乡村在内生工业化的基础上出现自主城镇化。但这样一...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与评述
    2.1 国外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2.1.1 城市规划理论所秉持的城乡关系设想
        2.1.2 城市社会学所折射的城乡关系认识
        2.1.3 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城乡关系理想
        2.1.4 城乡经济发展理论反映的城乡关系理念
        2.1.5 工业化后国外对城乡关系问题的研究
    2.2 国内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2.2.1 城市化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
        2.2.2 城乡经济关系的研究
        2.2.3 城乡空间关系的研究
        2.2.4 城乡社会关系研究
        2.2.5 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3 工业化后城乡关系考察的理论框架
    3.1 核心概念
        3.1.1 工业化后
        3.1.2 城市
        3.1.3 乡村
        3.1.4 城乡关系
    3.2 业化后发达国家城乡关系转型一般规律
        3.2.1 工业化后生产体制与全球城市
        3.2.2 大都市区的出现及其圈层结构
        3.2.3 郊区化趋势与城市精明管理
        3.2.4 工业化后乡村的保护与振兴
    3.3 工业化后城乡关系转型的机理
        3.3.1 大城市地区的空间扩散机理
        3.3.2 城镇体系的动态演化机理
4 我国城乡关系转型过程与既有路径
    4.1 我国城乡关系转型的时空过程
        4.1.1 城乡关系转型的时间过程
        4.1.2 城乡关系转型的空间过程
    4.2 城乡关系转型的工业化路径
        4.2.1 城市工业化
        4.2.2 城乡工业化并举
    4.3 城乡转型的城镇化路径
        4.3.1 被动城镇化
        4.3.2 主动城镇化
        4.3.3 两种城镇化路径比较
5 工业化后城乡关系转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
    5.1 城乡一体化路径的理论内涵
        5.1.1 作为经济社会状态的城乡一体化
        5.1.2 作为发展道路的城乡一体化
        5.1.3 作为社会演进过程的城乡一体化
        5.1.4 作为发展理念的城乡一体化
    5.2 业化后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条件
        5.2.1 发展理念由“无限增长”到“有限增长”
        5.2.2 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
        5.2.3 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5.2.4 发展主题由“转移问题”到“转移后问题”
        5.2.5 传统的村庄由“农村”变为“乡村”
    5.3 大城市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5.3.1 中心城发展的扩散机制
        5.3.2 乡村发展的内生推力机制
        5.3.3 城镇体系演化的均衡机制
    5.4 大城市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面临的矛盾
        5.4.1 经济降速与增加民生投入的矛盾
        5.4.2 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5.4.3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二元体制约束
        5.4.4 中心城功能疏解与郊区县吸纳能力不足
6 工业化后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探索
    6.1 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时间表征
        6.1.1 人口城市化过程
        6.1.2 产业城市化过程
        6.1.3 就业城市化过程
        6.1.4 土地的城市化利用
    6.2 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空间表征
        6.2.1 研究数据
        6.2.2 空间分析方法的选择
        6.2.3 空间分析过程
        6.2.4 小结
    6.3 工业化后北京城乡关系总体特征
        6.3.1 类型特征:大都市圈
        6.3.2 阶段特点:高度城镇化
        6.3.3 动力特征:外来人口拉动
        6.3.4 空间分布:梯度推移
        6.3.5 发展路径:两种转型道路并行
    6.4 工业化后北京城乡关系转型的超前探索
        6.4.1 以重新组合制度要素为主题的机制创新
        6.4.2 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为主题的分配调整
        6.4.3 以促进城乡分区发展为主题的空间布局
7 结论
    7.1 不同发展阶段解决城乡关系问题的路径不同
    7.2 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化模式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7.3 乡村在内生工业化的基础上出现了自主城镇化
    7.4 城镇化模式的转型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模式的转型
    7.5 机制创新是大城市地区城乡转型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阶段性[J]. 张强,曹朝晖,刘伟.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4(02)
[2]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J]. 周春山,叶昌东.  地理学报. 2013(06)
[3]城市专业批发市场区位演化与城市空间的时空耦合——以芜湖市为例[J]. 曹卫东,唐云云.  经济地理. 2013(05)
[4]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租赁的正当性分析[J]. 苏艳英,雷艳珍.  中国土地科学. 2013(05)
[5]城市空间再开发规划的政治经济分析——以南京燕子矶老工业区为例[J]. 官卫华.  国际城市规划. 2013(02)
[6]高度城市化阶段的生态空间保护[J]. 张强.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3(02)
[7]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 陈斌开,林毅夫.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4)
[8]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空间演变机制研究——以深圳茅洲河流域为例[J]. 许慧,肖大威.  华中建筑. 2013(03)
[9]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从沿河谷扩展到多中心组团式扩散[J]. 罗瑾,刘勇,岳文泽,黄经南.  经济地理. 2013(02)
[10]集体土地不能国有化,更不能私有化[J]. 张强.  人民论坛. 2013(06)

博士论文
[1]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D]. 王曙光.吉林大学 2011
[2]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创新[D]. 高中岗.同济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基于GIS、RS和CA的城市郊区化模拟研究[D]. 赵黎光.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40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40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9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