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7:05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摘要】:在我国城市体系中,我们把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的能源基地称之为煤炭资源型城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国的大多省份中资源型城市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由于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致使面广、线长的局面是在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普遍存在,在开采过程中,由于采煤而引起的土地塌方问题日益加大,尤且在开采的过程中大量的耕地资源不免被挖损和占用,致使煤炭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土地粗放利用的现象,我们必须面临此类共性问题。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向绿色生态文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该如何调整、土地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等问题,已经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势在必行。本文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经验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的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以及鹤岗四个主要煤炭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四座煤炭城市土地集约的研究,将地租地价理论、区位理论、资源稀缺理论等作为指导理论,结合文献分析方法、数学模型法、动态分析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从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潜力3方面构建研究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16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且通过SPSS19.0分析相关的16个因素,对2004-2013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和时空分布差异进行研究并且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对黑龙江省四座煤炭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相关有效的对策。研究结果显示:从2004至2013的10年间,根据相关评价标准,黑龙江省以四个城市为主的煤炭城市,在土地的集约与利用上,总体的评价结果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从2004至2006的3年间,煤炭型城市的评价结果显示处于不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Ⅳ级,2007—2013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Ⅲ级;影响土地集约与利用的主要因素是区域地均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地均GDP指标、煤炭开采机械化的比率、煤炭总产值、煤炭掘进面平均月进度、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等驱动因子。随着煤炭资源不断的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采空区的塌陷和熔岩塌陷皮坏土地,致使城市建筑、道路交通、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用地、植被及地下水系统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给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可怕威胁,并引起当地人口搬迁移家等诸多问题。可见,治理煤炭城市的节约集约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城市土地 城市土地利用 煤炭型城市 驱动力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摘要8-9
- 英文摘要9-11
- 1 引言11-21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13-17
- 1.3.1 国外研究动态13-15
- 1.3.2 国内研究动态15-16
- 1.3.3 国内外动态评述16-17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7-19
- 1.4.1 研究内容17
- 1.4.2 研究范围17-18
- 1.4.3 研究方法18-19
- 1.5 研究思路19-20
- 1.6 研究重点与难点20-21
- 1.6.1 研究重点20
- 1.6.2 研究难点20-21
-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概念研究21-24
- 2.1 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概念和内涵21-22
- 2.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21-22
- 2.1.2 煤炭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22
- 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22-24
- 2.2.1 地租地价理论22-23
- 2.2.2 土地区位理论23
- 2.2.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23
- 2.2.4 土地稀缺理论23-24
- 3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24-28
- 3.1 研究区概况24-27
- 3.1.1 自然地理概况24
- 3.1.2 自然资源24-26
- 3.1.3 社会经济条件26-27
- 3.2 数据来源27-28
- 3.2.1 数据来源27
- 3.2.2 数据处理27-28
- 4 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28-48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8-30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28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28-29
- 4.1.3 评价指标的选取29-30
- 4.2 评价过程及方法30-37
- 4.2.1 评价方法选取30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30-34
- 4.2.3 确定组合权重向量34-36
- 4.2.4 确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6-37
- 4.3 研究区评价结果及分析37-39
- 4.3.1 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时间变化分析37-38
- 4.3.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间变化特征38-39
- 4.4 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因子分析39-48
- 4.4.1 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因子42-46
- 4.4.2 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力分析46-48
- 5 促进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48-50
- 5.1 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8
- 5.2 积极推进矿业用地管理机制创新工作48
- 5.3 大力推动产业改造与转型48
- 5.4 加大环境投入和治理力度48-50
- 6 结论与讨论50-52
- 6.1 结论50-51
- 6.2 讨论51-52
- 致谢52-53
- 参考文献53-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明花;刘峰贵;唐仲霞;周强;;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2 张远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土地市场统筹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11期
3 范辉;刘卫东;周颖;;基于结构—功能关系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10期
4 郑华伟;丑建立;刘友兆;;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5 杨佳惠;雷国平;;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鸡西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6期
6 王莉;陈浮;陈海燕;张绍良;;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分析体系研究——以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4期
7 齐艳红;;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4期
8 曹允庚;赵丽颖;;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绩效区际格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3期
9 李景刚;张效军;高艳梅;臧俊梅;;基于改进熵值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以广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4期
10 王成新;张本丽;姚士谋;;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时空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7期
,本文编号:760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7605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