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5 17:05

  本文关键词: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共中央党校》 2013年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卢红兵  

【摘要】: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来没有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反而因为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开始更加重视同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之后,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部分进行重点论述,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说明党和国家已经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09年1月,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正式实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低碳经济促进法》等专门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出台,这使得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虽然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实施主体、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但其基本理念、核心内涵和评价指标还是有显著的区别。循环经济是要解决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影响问题,低碳经济则以控制CO2等温室气体为主线解决能源问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问题。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关,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二者协调发展的关联点。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能源的产出率,减少资源消耗总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因此,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制定和完善循环-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整合有关制度标准,进一步推进和加强二者协同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完成的。 本文首先在简要分析我国资源与环境现状基础上,引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关系问题。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较为系统地回顾了前人关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经验。论文的核心理论部分,分别从企业层面、工业园层面和社会层面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出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互相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因,推演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对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情景进行了简单分析。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通过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利用我国1982-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从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验证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正向的因果发展关系。同时,论文也利用区域经济的面板数据对东、中、西三大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论文的结论部分,对我国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从发展战略、结构调整、经济政策、法制建设、技术创新、全民参与六个方面构建了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论文案例部分,选取宝钢集团为例,对该集团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实践情况进行详尽分析,总结其发展模式及技术情况,以期为其他钢铁企业或高耗能企业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提供借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5;F20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双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2 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6年01期

3 赵玲玲;罗涛;刘伟娜;;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9期

4 任小波;曲建升;张志强;;气候变化影响及其适应的经济学评估——英国“斯特恩报告”关键内容解读[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7期

5 胡荣;;浅析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阶段及特点[J];法学与实践;2007年06期

6 江正平;张伟;雷亮;;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7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8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9 薛惠锋;;日本、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与启示[J];国际学术动态;2009年02期

10 徐水太;梁旗;;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矿业工程;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冯久田;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李昕;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和发展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黎雪林;我国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评价与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何东;论区域循环经济[D];四川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淑恒;张思梅;陈广州;徐敏;;皖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7期

2 ;Over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Research[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3 胡本田;;产业集群: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季昆森;;发展循环经济,开辟创业新空间——以安徽省循环经济的实践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姜遥;王慧;;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6 吴用;;大型化工项目体现的循环经济理念[J];安徽化工;2008年02期

7 黄淑玲;;我国煤炭城市灾害与防治对策[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8 秦莹;朱曙光;;基于区域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动态优化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亚培;;浅议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方法——以焦作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为例[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10 张存岭;陈爱萍;赵德勤;朱占英;;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加速淮北城市转型[J];安徽科技;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峰;冯少茹;贾志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朱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产业体系探讨[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汪波;孙东根;朱新实;;循环经济理念在公路建设中的实践与应用[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卷)[C];2005年

4 沈满洪;;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来自浙江省的调查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陈来;李进华;齐美东;;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梁日忠;赵艳龙;温诚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舒伟;张晶;严丽平;周铭;;上海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江心英;;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盛明泉;高利芳;;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陆燕春;;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士金;同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韩广;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袁爱国;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分布与开发策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陈俭;崇明岛都市型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姜宏汝;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10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孟祥海;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消解规模化养猪环境污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莹玉;湖北省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培成;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怀亮;建筑业企业低碳经济系统化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学芳;;太阳能与绿色照明技术[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杨其光;;生物质能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科技;2005年12期

3 胡明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4 范芙蓉,范国庆,田雪飞,徐超;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6 欧阳丽伟;何德文;柴立元;姜文英;;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7 贺春芳;循环经济模式及其对我国能源产业的启示[J];北方经济;2005年06期

8 苏杨;;真假、死活、大小,三说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J];北方经济;2006年21期

9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宋升佑;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周长益,冯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情况[J];节能与环保;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石建平;[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赋屏;广西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吴妤;生态与循环型城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郭莉;工业共生进化及其技术动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冯久田;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连业;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黎雪林;我国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评价与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旻;生态工业共生体稳定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路学军;连云港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报告[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富昕;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D];吉林大学;2005年

4 吴春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评价体系探讨[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倩;循环经济园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王文军;循环经济的中国发展模式研究及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7 侯丽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规划和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王荣敏;试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政府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侯丽萍;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10 何云;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随年;;对四省区五方经济发展的几点看法[J];宏观经济研究;1984年18期

2 ;江苏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J];能源研究与利用;1998年02期

3 蔡培华;认真学习邓小平金融理论 促进安康经济协调健康发展[J];西安金融;1999年01期

4 余木来;转变观念 拓宽思想 大力做好税收工作 促进江西经济协调发展[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0年11期

5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西南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的若干意见(摘要)[J];经济问题探索;1986年05期

6 ;规范投资行为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增长——对湖北省十九户工业企业长期投资和在建工程的调查[J];武汉金融;1996年06期

7 郝德有,马俊永,王福增,吴智泉,李连举;论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J];河北农业科学;1996年03期

8 陈云卿;南加州工业多种经营公司中的集体关系和经济协调:述评[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7期

9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立足内需 拓展外需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10 ;西南六省七方找到区域协调突破口[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4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向阳;陈忠暖;;加快广东东西两翼发展的对策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松霈;;从生态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上促进地区和企业经济的发展[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黄洁;;城乡统筹与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网络机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易必洪;林正义;;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5 赵云旗;;财政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6 任青峰;李炳玺;;宁南山区的生态重新恢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山西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周平川;王久瑾;王江霞;;合理把握税收收入结构 促进全省经济与税收的协调发展[A];税收实践与探索——山西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文集(2005)[C];2005年

8 翟振华;;保持税收适度增长 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A];税收实践与探索——山西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文集(2005)[C];2005年

9 晋中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王绍武;张燕欣;郭燕青;孟华卿;王有平;;地方税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调研[A];税收实践与探索——山西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文集(2005)[C];2005年

10 太原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胡孝传;赵琦;;积极探索 实现地税收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A];税收实践与探索——山西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文集(2005)[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都市代表团团长、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李春城 贵州省代表团团长、贵州省委副书记 黄瑶 云南省代表团团长、云南省委副书记 丹增 重庆市代表团团长、重庆市副市长 赵公卿 四川省代表团团长、四川省省长 张中伟 广西代表团副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 张文学 铁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孙永福 西藏代表团副团长、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胡春华;[N];西藏日报;2004年

2 朱薇 陆裕良;[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记者 张晓明;[N];西藏日报;2004年

4 记者 孙黎明 实习生 鲁长存;[N];重庆商报;2006年

5 会议主席、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 郭金龙;[N];西藏日报;2004年

6 广西代表团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曹伯纯;[N];西藏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陈应军;[N];西藏日报;2004年

8 高宏伟;[N];通辽日报;2005年

9 会议主席、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 郭金龙;[N];西藏日报;2004年

10 梅新育;[N];中国经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明;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常晔;中国农村不同区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李艳双;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冉瑞平;长江上游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王好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6 杨涛;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7 李新安;中国区域利益冲突及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8 王湃;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孙希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张晓红;我国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海涛;重庆五大功能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2 龙慎峰;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年

3 冯占民;湖北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宁银苹;新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5 王建奎;矿区资源与经济协调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锋;八国集团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7 戴存华;济南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扬;港口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帆;我国中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毛志龙;关于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经济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4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94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6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