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论文 >

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07:18

  本文关键词: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乡产业一体化 城市集聚不经济 信息网络化 企业区位选址


【摘要】: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从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城市偏向”政策到2003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各级政府对城乡统筹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下,释放了农村潜在的生产力,提高了城乡要素配置效率,城乡产业关系进入了由城乡产业分割向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但目前城乡产业还面临着市场联系不顺畅、产业关联度不高和产业一体化发育程度较低的现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五中全会多次强调,要把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动力来着力推进,要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效发展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党中央的工作报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要求,为中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指明了方向。城乡产业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企业作为产业的微观载体,它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就会在城乡寻找最佳区位,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推进过程就是企业进行区位选址的过程。传统企业区位理论认为企业区位选址侧重于对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市场潜力等方面考虑,在对成本权衡的基础上,企业区位选址一般倾向于市场发育程度高、技术人才集中的大中城市。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一方面,大城市集聚不经济现象凸显。产业和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使得城市空间扩展规模空前强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由于缺乏扩散空间而进展缓慢,许多工业仍占据着城市的黄金地段,城市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现象,表现为人口密集、地价昂贵、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集聚不经济制约着城市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网路发展对传统企业区位选址理论提出新的挑战。众所周知,城乡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差距又难于改变,而信息网络要素的注入降低了城乡区位差异,使得在改变企业“实体”约束的同时,也影响着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在大城市集聚不经济凸显和信息网络化发展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区位选址行为将会呈现什么新特点?其微观机理如何实现?企业区位选址行为如何影响不同类型产业和企业的分工与空间布局?不同类型产业和企业分工与空间布局又如何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其空间分工布局模式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寻求一条破冰之路加以解决。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微观机理和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企业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产业转移与扩散理论。本文以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企业区位选址行为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微观机理和空间分工布局模式。首先对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城乡产业一体化概念,并对城乡产业关系演变历程中企业区位选址问题进行了分析,还以传统企业区位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新形势下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次,将大中城市集聚不经济和信息网络化作为影响因素,运用新经济地理学方法尝试从企业区位选址视角来探讨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微观机理。接着,分别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和企业与城乡产业一体化横向、纵向实现联动的问题。再次,通过实证,一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城乡区位选址中的影响因素,目的是验证与本文提出的企业区位选址因素分析框架是否吻合;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程度和空间分布态势。最后,依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对如何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工作、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企业区位选址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微观基础,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网络化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区位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企业区位选址行为作为切入点,研究了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其实是企业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进行城乡区位选址的决策。本文在传统企业区位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传统时期影响因素—新形势下影响因素—政府制度影响因素”的企业区位影响因素框架,指出信息网络化成为现阶段企业区位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弱化传统区位影响因素的同时又催生一些新的因素,信息网络化使企业区位选址具备了较大的多样性和区位自由度。(2)在城乡产业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城市集聚不经济凸现和信息网络化发展使企业区位选址行为及结果趋于分散化。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城市集聚不经济和信息网络化变量的cicp新经济地理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企业在城乡的区位选址活动呈现出“分散—集聚—再分散”发展趋势,再分散不是分散的简单重复与回归,而是初始分散的优化与升级。城市集聚不经济与信息网络化成为企业区位选址和空间布局的分散力量,具体表现为:第一,城市拥挤成本作为城市集聚不经济的量化指标,当城市拥挤成本越大时,企业区位选址的扩散效应越明显,两者呈正向关系。第二,信息网络凸现了“以时间换空间”和“虚拟空间和地理空间”的融合,造就了城乡“时空压缩”,降低了城乡贸易成本。从时间维度看,当城乡贸易成本非常高或非常低时,企业区位选址趋于分散化布局。当城乡贸易成本处于中等发展水平时,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将促使企业区位选址活动由集中转向分散。企业在乡村的分散化布局有利于避免城市集聚不经济的出现;从空间维度上看,距离仍然是影响城乡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信息网络化减少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企业集聚与扩散在城乡空间上出现并存局面。(3)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区域差距拉大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的“分娩期”,企业在城乡空间选址的公平最优和效率最优将趋于分散化布局。信息网络化影响下的城乡贸易成本成为影响企业区位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发展态势。随着城乡贸易成本的下降,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体化发展的“分娩期”。就城乡产业一体化效率与公平而言,当城乡贸易成本较高时,政府在效率和区域差距扩大间要做出权衡;当城乡贸易成本较低时,政府在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两方面均可以实现。(4)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与空间布局是对产业集聚力和分散力作用权衡的结果,不同类型的产业和企业区位选址决定了分工与空间布局模式在城乡间的差异。就不同类型的产业而言,城乡产业通过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空间市场的联动发展推动了城乡产业横向一体化发展;就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言,通过产业链的构建实现不同企业在城乡空间上的分离推动了城乡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5)通过实证检验,中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态势与区域市场化程度具有一致性,东部居高,中部紧随其后,西部相对较低。从空间维度看,东中西地区出现了集聚与扩散并存的局面,东部区域以扩散为主导,中西部区域集聚为主导。同时,本文指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具有相关性。城乡产业一体化问题是一个探索性很强的课题,其内涵涉及较广泛,属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和生态学诸学科交叉的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囿于篇幅、笔者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加之参考借鉴的文献较少,在分析和论证的过程中尚存一些需要完善、拓展和深化之处,这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城乡产业一体化 城市集聚不经济 信息网络化 企业区位选址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6-10
  • ABSTRACT10-19
  • 第1章 绪论19-3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9-22
  • 1.1.1 研究背景19-21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21-2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2-31
  • 1.2.1 城乡产业一体化相关研究述评22-29
  • 1.2.2 信息网络化发展相关研究述评29-31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31-34
  • 1.3.1 研究内容31-33
  • 1.3.2 研究方法33-34
  • 1.4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34-37
  • 1.4.1 主要观点34-36
  • 1.4.2 创新之处36-37
  • 第2章 企业区位选址与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逻辑框架37-65
  • 2.1 城市、乡村与城乡产业一体化37-41
  • 2.1.1 城市与乡村37-39
  • 2.1.2 城乡产业一体化概念及内涵39-41
  • 2.2 城乡产业一体化演变路径与企业区位选址41-49
  • 2.2.1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演变路径及特征分析41-47
  • 2.2.2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微观基础:企业区位选址47-49
  • 2.3 企业区位选址影响因素及其理论局限49-62
  • 2.3.1 传统企业区位理论演变特征及局限49-52
  • 2.3.2 新业态下企业区位选址的影响因素52-62
  • 2.4 企业选址影响因素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影响:集聚与扩散62-63
  • 2.5 本章小结63-65
  • 第3章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微观机理65-92
  • 3.1 理论基础65-71
  • 3.1.1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及核心思想65-67
  • 3.1.2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集聚与扩散的阐释67-69
  • 3.1.3 集聚不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引入与理论解释69-71
  • 3.2 CICP模型构建:企业区位选址71-82
  • 3.2.1 模型基本假设71-73
  • 3.2.2 消费者行为:效用最大化73-74
  • 3.2.3 生产者行为及短期均衡分析74-75
  • 3.2.4 生产者行为及长期均衡分析75-79
  • 3.2.5 非对称均衡的政策分析79-81
  • 3.2.6 CICP模型结论81-82
  • 3.3 企业区位选址与城乡产业一体化82-87
  • 3.3.1 集聚不经济、企业区位选址与城乡产业一体化82-84
  • 3.3.2 距离、信息网络化与城乡产业一体化84-87
  • 3.4 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效率与公平问题87-90
  • 3.5 本章小结90-92
  • 第4章 城乡间产业分工与产业横向一体化92-124
  • 4.1 不同类型的分工与城乡产业一体化92-94
  • 4.2 城乡产业联动的基础:企业区位选址与产业分工布局94-117
  • 4.2.1 城市布局指向型企业区位选址与分工布局95-107
  • 4.2.2 乡村布局指向型企业区位选址与分工布局107-117
  • 4.3 城乡产业联动与城乡产业横向一体化117-122
  • 4.3.1 城乡在产品市场的联动表现118-119
  • 4.3.2 城乡在要素市场的联动表现119-120
  • 4.3.3 城乡在空间市场的联动表现120-122
  • 4.4 本章小结122-124
  • 第5章 城乡间企业分工与产业纵向一体化124-148
  • 5.1 研究的基本命题124-128
  • 5.1.1 信息网络化与城乡产业空间结构优化124-128
  • 5.1.2 企业区位选址行为及结果呈现分散化128
  • 5.2 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城乡双向迁移总部经济模式128-138
  • 5.2.1 城乡双向迁移总部经济的分工与空间特征129-132
  • 5.2.2 城乡双向迁移总部经济模式的形成机制及解析132-134
  • 5.2.3 城乡双向迁移的总部经济模式表现形式134-135
  • 5.2.4 城乡双向迁移总部经济模式与城乡产业纵向一体化耦合135-138
  • 5.3 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城乡农工贸产业链模式138-147
  • 5.3.1 城乡农工贸产业链的分工与空间特征139-141
  • 5.3.2 信息网络化激活城乡农工贸产业链联动发展141-143
  • 5.3.3 城乡农工贸产业链模式联动发展表现形式143-147
  • 5.4 本章小结147-148
  • 第6章 实证分析:中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148-175
  • 6.1 中国企业在城乡区位选址中的影响因素148-155
  • 6.1.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148-150
  • 6.1.2 模型设定及实证检验150-153
  • 6.1.3 模型估计结果及结论153-155
  • 6.2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55-159
  • 6.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155-156
  •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156-158
  • 6.2.3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158-159
  • 6.3 中国区域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159-174
  • 6.3.1 研究方法的选取159-160
  • 6.3.2 实证检验及测度160-166
  • 6.3.3 测度的结果及解释166-168
  • 6.3.4 中国东中西部集聚与扩散发展阶段差异性168-170
  • 6.3.5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产业一体化的相关性170-172
  • 6.3.6 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城乡产业一体化的相关性172-174
  • 6.4 本章小结174-175
  • 第7章 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175-190
  • 7.1 政府与市场耦合实现城乡产业联动发展175-179
  • 7.1.1 规范要素流动的市场秩序175-177
  • 7.1.2 破除要素流动体制障碍177-179
  • 7.2 集聚与分散并举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179-180
  • 7.3 引导与支撑并用加快城乡通道建设180-183
  • 7.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80-182
  • 7.3.2 加快城乡通道建设182-183
  • 7.4 创新驱动推进信息网络化覆盖乡村183-188
  • 7.4.1 突破乡村信息网络发展瓶颈184-185
  • 7.4.2 加强乡村通讯网络建设185-187
  • 7.4.3 构建城乡信息交流机制187-188
  • 7.5 本章小结188-190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190-193
  • 8.1 基本结论190-192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192-193
  • 参考文献193-206
  • 致谢206-20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207-208


本文编号:981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981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f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