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邓小平思想发展历程_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_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6-08-24 14:03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探析


第 19 卷   4 期           第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2 年 7 月            Maozedong Thought St udy

Vol. 19 , No. 4 J uly , 2002

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探析
赵玺玉   李美子   徐新颜
( 石油大学 〔 华东〕 山东   , 东营

  257061)

  〔 摘要〕   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部分 , 它不仅直接反映着 产业运行的基本原理和直接体现着产业发展的规律 , 而且也直接指导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政策 和产业运行实践 。在新世纪我国经济运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 邓小平的产业经济思想必将为 我国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 〔 关键词〕   产业经济 ; 产业结构 ; 产业关联 ; 产业布局 〔 中图分类号〕A84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1 - 8999 ( 2002) 04 - 0032 - 03    邓小平的产业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 组成部分 ,是与产业运行 、 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部 分 ,它不仅直接反映着现代经济中产业运行的基 本原理和直接体现着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 而且 还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政 策和产业运行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 还将在 新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中 , 对产业运行与产业发 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 。 一、 农业思想 正确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是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的基础 。邓小平长期以来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 , 并一直把农业确定为我国 产业的重点 , 原因在于 : 首先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 基础 。 “农业是根本 , 不要忘掉”1〕。其次 “中国 ,

济发展的实践看 , 发达的农业是发达国家的共同 特征 。邓小平指出 “美国早先工业发展快 , 靠农 : 业有一个强大的基础 。日本二次大战后也因为先 解决了农业问题 , 工业发展得很快 。现在我们的
〔 弱点基本在农业 。 4〕 ” 最后 , 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

后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如果不能改变 这种状况 ,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 展 。为此 ,邓小平指出 “农业搞不好 ,工业就没有 :
〔 希望 ,吃 、 、 穿 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 5〕 ”

鉴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 用 ,邓小平一贯主张 “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位置 :
〔 上”6〕, 强 调 :“农 业 的 发 展 一 靠 政 策 , 二 靠 科 〔 学 。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 ”〕

改革 , 给农民自主权 , 给基层自主权 , 这样一下子
〔 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8〕。这些政策的

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 。中国社会是不是安 定 ,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 ,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 展 ,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翻两番 ,很重要的是
〔 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2〕。 “农村不稳

实施 ,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使农村经济 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 ,农业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 。为加快农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利用 , 邓小平强调指出 “要 : 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切实组织农

定 ,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 ,
〔 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3〕。再次 ,从世界各国经

〔 收稿日期〕2002 - 03 - 08 〔 作者简介〕赵玺玉 , 石油大学 ( 华东) 政法系教授 。

32

〔 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 。 9〕 ”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

三、 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思想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 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 例 ,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产业结 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 , 使产业结构实现协调 与平衡 ,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 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 , 其实质就是产业结构合 理化 , 它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 、 稳定 、 协调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 它是社会再生产正常 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 其次 ,它是取得最佳经济效 益的前提和基础 ; 再次 ,它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 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 最后 ,它也是迎接世界范围内 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迫切需要 。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采取粗放型 、 封 闭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 造成了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 , 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 经济效益低下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邓小平曾经尖锐地指 出我国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 , 是制约我国经济发 展的关键因素 ,并提出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 他说 “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 ,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 : 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 。农业和工业比例 失调 ,农林牧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 ,
( 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 ‘骨头’ ‘肉’就 , 和

路 ,最 终 要 由 生 物 工 程 来 解 决 , 要 靠 尖 端 技
〔 术”10〕。我国农业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转变 ,促进农业更快发展 ,最本质的是要使我国农 业生产技术由传统经验转移到现代科学技术基础 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 特别是 农业生产发展 , 完全证明了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正 确性与科学性 。 二、 基础产业思想 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是指在产业发展中为其 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 , 而 且是有较高感应度的产业 。农业 、 原材料工业 、 以 电子为核心的能源工业以及交通 、 运输 、 邮电业等 皆可列入基础产业的范围 。基础产业处于产业发 展链条的上游地位 , 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 。因 此 ,基础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 的发展 。邓小平早在 1982 年就指出 “我们整个 : 经济发展的战略 , 能源 、 交通是重点 , 农业也是重 点 。 1989 年 ,他再次强调 “我赞成加强基础工 ” : 业和农业 。基础工业 , 无非是原材料工业 、 交通 、 能源等 。 ”
〔 〕 12 〔 〕 11

为了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 , 邓小平提出要聚 精会神地把长远规划搞好 。他建议 “研究下一个 : 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 主要是制定一
〔 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 。 13〕 ” 邓小平

是工业和住宅建设 、 交通市政建设 、 商业服务业建
〔 设等) 比例失调 。 18〕 ” “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

强调 “真想搞建设 ,就要搞点骨干项目 ,没有骨干 :
〔 项目不行 。 14〕 ” 在项目之间的资金 、 材料发生矛盾

有稳定的 、 确实可靠的高速度” 因此 “在经济比 , , 例失调的条件下 ,下决心进行必要的正确的调整 , 是我们的经济走向正常的、 定的发展的 前 稳
〔 提”19〕。在邓小平的主持下 , 我国确立了调整产

时 “宁可压缩地方上的项目” ,

〔 〕 15

,对于重大项目 ,

要 “准备提前做好建设的前期工作 ,这件事要认真 落实 。要列出进度表 ,什么时间勘探清楚 ,什么时
〔 间拿出设计 ,由专人负责包干”16〕。要做到 “全国

业结构的基本方针 : 大力加强第一产业 ,调整提高 第二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 邓小平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 , 特别 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这是因 为 ,一方面 , 科技进步会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 造 ;另一方面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又促进了分工 深化 ,可以开拓新的产业部门 。这都能够极大地 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 , 邓小平强调 “高科技领 :
〔 域的一个突破 ,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 20〕 ” 为了加

一盘棋 ,集中力量 ,保证重点”

〔 〕 17

。他还指出要增

加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所需要的投资 。在这 方面 ,宁可欠债 ,也要加强 。在邓小平的基础产业 思想及其理论指导下 , 形成了我国今后相当长时 期内加强基础产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即 : 统筹 规划 ,合理布局 ,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 ,集中力量有 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 , 避免盲目发展和 重复建设 。事实证明 : 只有将基础产业作为重点 来建设 ,才能克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 “瓶颈” 束缚 ,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 使现代化经济建设协调发 展。

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高科技领域 , 中国 ,
〔 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21〕。

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 , 邓小平也注意 到了产业关联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所

33

谓产业关联 ,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 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 ,产 业关联的实质 , 就是各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 系 。早在 1975 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 ,工业发展要 “确立以农业为基础 、 为农业服务的思想 。工业支 援农 业 , 促 进 农 业 现 代 化 , 是 工 业 的 重 大 任 务”
〔 〕 22

方式 ,带动内地企业的外向型发展 。他指出 “沿 : 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 , 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 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 , 从而带动内地更好 地发展 ,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 这个大局 。反过来 ,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又要求沿 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 这也是 个 大
〔 局 。 27〕 ”

。 “乡镇企业的发展 , 主要是工业 , 还包括

其他行业 ,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
〔 的人的出路问题”23〕。 “农 业 和 工 业 , 农 村 和 城 〔 市 ,就是这样相互影响 、 相互促进”24〕。这里需要

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 , 主张有条件的地区经 济发展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些 “能发展就不要阻 , 挡 ,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 , ……比如广 东 ,要上几个台阶 ,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
〔 ‘四小龙’”28〕 。 “到那个时候 , 发达地区要继续发

指出的是 ,邓小平在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 “产 业关联” 一词 ,却处处闪现着其产业关联理论精华 的光芒 。邓小平的产业关联思想对于人们运用产 业关联理论揭示经济活动中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 联系 ,正确处理产业间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 ,推动 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四、 产业布局思想 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经 济区域来进行 , 这样就形成了产业在不同地区的 布局结构 。产业布局是指由生产力在区域空间上 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它 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 更是其实现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 在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中 ,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 的思想中 ,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产业布局思想 。在
1991 年 1 月视察上海的谈话中 , 邓小平指出 “那 :

展 ,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
〔 不发达地区”29〕。邓小平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地区

的产业布局及其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的资源很多 , 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 …… 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 来 ,前景是很好的 。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 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30〕。改革开放以来 , 通过

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分工与协作 , 通过政府产业 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 通过中西部地区内经济的综合发展 , 通过产业逐 次地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 , 我国产业布局逐步向 合理化方向发展 , 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总之 ,邓小平的产业经济思想及其理论是极 为丰富的 ,它不仅成功地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的产业政策与经济运行实践 , 而且也必将对我 国今后经济与产业发展起着更加巨大的指导作 用。 〔 参考文献〕 〔 〕2〕3〕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 〔 〔 〔 〔 〔 〔 〔 〔 〔 〔 〕 15 〕 16 〕 17 〕 20 〕 21 〕 23 〕 24 〕 25 〕 26 〕 14 〔 〔 〔 〔 〔 〔 〔 〔 〔 〔 〕 28 〕 29 〕 30 〕 27 〔 〔 〔 邓小平文选 : 第 3 卷 〔 〕 M . 北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3. 23 , 77 - 78 , 237 ,
159 , 17 , 238 , 23 , 275 , 17 , 307 , 312 , 16 , 16 , 17 , 16 - 17 , 377 , 378 , 238 , 376 , 366 , 376 , 277 - 278 , 375 , 374 , 246.

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 , 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 的 。……没 有 考 虑 到 上 海 在 人 才 方 面 的 优 势 。 …… 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 , 现在 就不是这个样子 。 …… 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 那样 ,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开发浦东 ,这个影响就 大了 ,不只是浦东的问题 , 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 题 ,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 流域的问题 。 1992 年邓小平谈到这一问题 : ” “回过头看 ,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 时没有加上上海 。要不然 ,现在长江三角洲 ,整个 长江流域 , 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 , 都会不一 样 。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 ,根据邓小平的战略 ” 设想 ,我国在海南岛设立了最大的经济特区 —— — 海南省 。 邓小平明确支持首先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 经济 ,再通过市场的传递作用和技术转让 、 联营等
〔 〕 26 〔 〕 25

〔 〕 5〕邓小平文选 : 第 1 卷 〔 〕 北京 : 4 〔 M . 人民出版社 , 1994. 335 , 322. 〔 〕 19 〕 22 〕 18 〔 〔 邓小平文选 : 第 2 卷 〔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4. 250 , 161 , 28.

( 责任编辑 : 陈   ) 映

34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2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02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