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鲍枫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升,以“知识”和“文化”为主的“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个性服务”和“消费经济”特征日益凸显,依托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现代服务业获得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由此产生并随之快速成长。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造为核心、以思想为动力,通过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从产业的涵盖范围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既包括体现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馆、文化文物、艺术表演、书刊出版、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制品等文化领域,同时也包括体现现代创意方面的信息服务、文体娱乐、电影、知识产权和新媒体等新兴领域。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成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创新、创造、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国际上来看,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把文化创意产业确立为本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采取大量的有效手段来积极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群水平不断提升。因为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和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这种产业组织形式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度的知识溢出效应相得益彰,在产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显著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支持其快速扩张、集群发展,特别是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到了新的高度,确立文化产业在2020年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预见,伴随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下一阶段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力军,以集群为主要发展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对我国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理论研究情况来看,虽然不少学者都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基础、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角度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从集群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综合分析的成果还较少。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注重探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久发展的融资模式选择和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成长,乃至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和现实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综述已有国内外文献,阐述了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总结并提炼出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介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现状,分析了集群效应。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客观评价了基于集群的现实竞争力水平,发现了竞争力影响因素,同时对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找到效率改进的空间。最后,我们还对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行分析,从资金和人才两大方面深入探讨并提出融资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政策选择。 全文共分为8章,具体内容为: 第1章是绪论。首先,本章介绍了全文的选题背景、问题提出的依据与研究意义。随后,对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因素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然后,介绍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描绘了全文的研究脉络。本章第4节介绍了全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是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从内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造为核心、以思想为动力,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通过知识产权的合理开发和广泛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从特点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集聚性、价值增值性、深度融合性、与时俱进性四个特点。从作用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大作用:一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国家综合竞争优势;二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三是促进三次产业增长,提升行业之间融合发展水平。随后,确定了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产业竞争力理论。 第3章是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由于英国是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并制定相应政策进行大力扶持的国家,因此本章首先选取了英国作为分析对象。此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引导,这两个国家也是本文的分析对象。本章随后介绍了全国及部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外的发展经验总结提炼出对我国的启示。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来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有四点启示:一是政府应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二是应大力扶持创意企业,积极建立领军式企业;三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四是着力培养创意专业人才。 第4章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涵、分类以及特点,从内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成的产业组织,它包括了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所有上、下游企业。从分类来看,按照集群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文化式集群和区位式集群;按照集群的结构可以分为轮轴式集群和大饼式集群。从特点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区位性和根植性,二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生产具有关联性和科技性,三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造具有创新性和风险性。随后我们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从动力机制和发展条件两个方面展开。从形成机制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主要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动力机制、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机制、扩大资本存量的动力机制。从发展条件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条件主要包括消费需求、生产资源、支撑产业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第3节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析,从国际比较和我国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章最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有高度知识密集、高度产业融合等鲜明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三个效应,即外部经济效应、协同发展效应和网络创新效应。 第5章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集中度、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等常用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并利用区位熵和EG指数测度了我国及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水平。从区位熵来看,北京、上海和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水平位于全国前3名,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而西藏、宁夏、青海和海南等省份的集聚水平相对较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相对滞缓;从EG指数来看,2006-201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呈现出初步的集聚现象,但距离显著集聚还有一定距离。随后我们利用相应的测算结果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初步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人均GDP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将会推动人均GDP增长2.2%,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 第6章是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本章首先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就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优于其他竞争主体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文化底蕴、创意设计、信息传输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水平。随后以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为原则,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状况,构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决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文化产出水平、人力资源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广电普及程度和电子制品产量。201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地区差异较大,广东、浙江、北京等东部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较强,湖南和四川分别引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青海、海南和宁夏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在综合考虑竞争力和集群因素之后,各省的排名有小幅变化,但综合实力排在前五位的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表现稳定,不论是竞争力还是集聚指数都排在全国前五位,而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水平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本章最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得到结论表明,产业集聚和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显著的高相关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是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第7章是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本章首先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效率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效率是指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能够带来最大产出的情况。随后确定了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效率的方法,选取了投入产出指标,对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各省市表现优劣的原因,探索了改进提升的空间。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发展态势较好。分地区来看,北京、吉林、上海、江苏、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3个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均表现出高效率。其余的13个省市的效率均值也较高,但山西和内蒙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较低,远低于平均值。此外,河北、黑龙江、安徽、福建、河南和陕西的效率值也低于平均水平,同属效率较低的省份。从投入的冗余和产出的亏空来看,山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资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处于无效率的投入,而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出亏空率较高,产出规模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黑龙江、福建、河南、海南和陕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存在着类似于山西的问题,即投入存在较大的冗余,而产出存在较大的亏空。从被参考次数来看,湖南居26个省市首位,表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较高,是26个被评价省份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此外,吉林、上海、广东和四川的被参考次数均为6次,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省市,投入产出效率较高。 第8章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分析。本章首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支撑体系展开分析,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探究以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出发,从资金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然后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创意人才的概念及分类,分析了我国创意人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构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从资金支撑体系来看,应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培育专业担保机构,构建信用融资担保体系;二是创立民间参与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借助股息分红、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其长期投资;三是鼓励贯通文化创意全产业链条的投资活动。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应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高校应建立起对文化产业链不断供给的长效机制;二是企业应注重经验训练与专业训练的结合;三是政府应注重氛围营造与职业培养的结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琦春;;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规划与区域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晖;;北京市与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比较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3 张炜;姚海棠;;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陈亚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5 曹海峰;;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审视[J];长白学刊;2007年03期
6 谢润邦;戴盛;;城市发展与产业集群形态的变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6期
7 徐延;;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07年04期
8 鲍枫;沈颂东;王以宁;;我国新媒体产业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基于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分析[J];当代传播;2012年02期
9 吴向鹏;产业集群:一个文献综述[J];当代财经;2003年09期
10 胡宇辰;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财经;200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高宏宇;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D];同济大学;2007年
4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凌翀;;西藏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媒介素养教育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张翀;;文化产业促进立法三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3 丁恒文;;批判维度和重建维度的统一——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胡本田;;产业集群: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蒋乃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转换与融合——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9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叶甲生;;数字环境下技术措施滥用的版权法对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怀骥;;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及创意方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3 林玮;;电影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与京津冀互动实践——以中国电影集团为个案[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郭万超;;加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对策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7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8 郭万超;;加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对策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9 张舒;;从加缪的《局外人》看理性对人的禁锢与异化作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宋天和;莫袆;;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汝安;武术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9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诚;煤炭企业安全经济模型建立与投资决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军;;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质与发展关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李锦霞;;“经济马赛克”现象的启示[J];安徽科技;2007年02期
3 王师洁;;探寻日本动漫背后的文化特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4 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 徐寿波;;关于基础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刘跃进;文化就是社会化——广义“文化”概念的逻辑批判[J];北方论丛;1999年03期
7 李文华,韩福荣,王立志;企业聚集共存机理分析与实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黄静,高福安;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和影响[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赵弘;唐勇;刘牧雨;赵燕霞;;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亚青;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康源;[N];中国企业报;2006年
2 孟晓驷;[N];光明日报;2004年
3 田丹、周家强;[N];沈阳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李怡;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理与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培育[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郑胜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丁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杨上广;大城市社会极化的空间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肖淼;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谈毅;风险投资制度安排对企业融资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2年
8 刘蔚;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陈玉川;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张冀新;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项铄雅;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作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华晨;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赵玲;东北地区地域组织的创新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红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罗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张艳;论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静;基于产业集聚的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10 杨秀敏;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灿;陈少敏;夏永根;David;;汤浦童装树起品牌旗帜[J];文化交流;2006年06期
2 周延召;;城市文化产业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2期
3 蒋权伟;黄炜;綦巧林;;湘西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11期
4 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聂永红;;我国中观产业集群下的企业行为及其规范[J];沧桑;2007年03期
6 黄绍臻;培育产业集群 提高城市竞争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9期
7 张继彤;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梁红岩,白建国;整合价值链构建区域产业集群[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王秉安;洪文生;江振娜;;基于福建实证分析的产业集群合作营销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10 李蕾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误区与研究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3 郝俊卿;;基于关天产业集群演变的关天经济区城镇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7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力;[N];中国建材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袁东来;[N];九江日报;2011年
3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4 翟慎良;[N];新华日报;2004年
5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6 高德忠;[N];盘锦日报;2010年
7 政协副主席 陶春元;[N];九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徐峰;[N];中国纺织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潘晓娟;[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记者 吉明亮;[N];金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周国梁;美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张大伟;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郝倩;上海金融产业集群影响力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7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8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4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0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