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及效率演进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及效率演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2年
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及效率演进研究
马明
【摘要】:汽车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主导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强、技术密集,汽车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众多部门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达1826.47万辆,占世界第一。尽管汽车产量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但是与世界上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在技术、结构、管理和效率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与结构如何,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如何,汽车产业对其他产业以及就业的拉动效应如何,汽车产业的效率怎样,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效率是如何演进的,这些都成为政府、企业和学界关注的问题。 本文依据相关理论,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对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结构和集群发展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性、产业波及性以及动态演进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建立了汽车产业的完全就业拉动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直接、完全就业贡献以及动态演进趋势;在利用增加值率指标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效率后,选取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行业、分地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效率及其动态演进进行了研究,为深入了解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掌握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制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提供参考。 本文共分6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对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效率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第2章相关理论概述。本章是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效率理论,最后介绍了汽车产业的相关理论。 第3章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动态特征。本章首先从汽车产业的生产规模、经济规模、就业规模和企业数量规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1991—2009年的规模特征及演变规律。其次,从汽车产业主导产品结构、企业经济类型结构、地区结构和进出口结构等角度,应用经济指标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全面细致的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结构特征。本章最后一节详细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从能够反映集群高级化水平的绩效特征和专业化特征两个方面,应用因子分析、相对指标比较等方法,对我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 第4章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演进。本章首先利用投入产出的理论与方法,依据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供需关联及其演进。研究结果表明,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与供给关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除了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最大以外,其他与汽车产业保持紧密联系的部门多数为制造业部门。同时对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完全消耗关系逐渐凸显,表明了第三产业所提供的服务,已经成为了对汽车产业的一种重要的中间投入。另外,从其他产业部门对汽车产业的直接消耗、完全消耗关系来看,直接消耗系数值比较大的多为道路运输、公路货运、商务服务业等部门,表明汽车产业为这些产业部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中间投入,体现了其基础产业的特性。三个时期汽车产业中间需求率均大于50%体现了其具有提供生产资料的基础产业的特点,而中间需求率的下降预示了汽车产业向满足最终需求的产业转变的趋势。中间投入率大于50%说明我国汽车产业“低附加值、高带动性”特点明显。汽车产业的带动效应数量模型测算结果表明,从三个时期平均看,汽车产业增加1元的产出,就能为国民经济创造49元的增加值,体现了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效用。其次,以产业影响力、产业感应度以及生产诱发系数三个指标为核心,动态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波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时期的汽车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说明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程度高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具有比较强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拉动作用呈递增态势。感应度系数虽然有所波动,但数值均大于1,表明汽车产业受到产出增加的感应程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水平。生产诱发效应分析表明,三类最终需求中,投资需求对汽车产业生产诱发额是最大的,汽车产业总产出中有50%以上是受到投资需求诱发的结果。 第5章我国汽车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演进。首先,建立汽车产业产出对各产业的就业拉动模型,利用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时期内汽车产业产出的直接、完全就业贡献都呈现下降趋势。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贡献之比从1997年的1:4.09下降到2007年的1:2.73。汽车产业对第二产业就业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但对第三产业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小。其次,应用汽车产业最终需求对各产业的就业拉动模型,计算各项最终需求的就业拉动作用。结果显示,三个时期内投资需求对自身部门的直接就业贡献最大,消费需求与出口需求的直接就业贡献在增大。从完全就业贡献额来看,三个时期我国汽车产业投资需求所拉动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的总和是最高的。本章最后分析了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汽车产业就业的影响及动态演进。研究结果表明,投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就业系数,要大于消费和出口对汽车产业的就业系数,说明投资是拉动我国汽车产业就业增长的有效手段。但是投资的拉动系数在下降,消费与出口的拉动系数在上升,说明最终需求对就业拉动的结构效应在发生改变。 第6章我国汽车产业效率动态演进。首先介绍了我国汽车产业效率的评价指标。其次,应用增加值率对近10年我国汽车产业的效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14%,略低于总投入的22.93%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因此增加值率年平均下降0.64%。此外还得到几点带有启发性的结论:当某年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总投入的增长速度时,增加值率为正向增长,即增加值率上升;反之,增加值率负向增长,即增加值率下降。当某年新增中间投入贡献系数r′高于上一年的中间投入贡献系数r时,对应年份的增加值率的变化ΔR为正,即总体增加值率上升。最后,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计算了我国汽车产业各行业、地区、集群效率演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各行业、地区、集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上升态势,并且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量。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6.471;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红光;;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振兴纺织机械制造业[J];科技风;2014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静;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全尤;吉林市化工产业集群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冯川;柴油机Urea_SCR控制器研究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张文科;FDI在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莹;;基于集群理论的我国汽车产业绩效水平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周松兰,刘栋;产业关联度分析模型及其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5年05期
3 李显君;庞丽;;汽车产业效应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4 胡树华,余建光,李宾;对汽车工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J];汽车工业研究;2000年03期
5 胡安生 ,冯夏勇;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12期
6 张超;关于发展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问题的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5年11期
7 蒋丽;;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09期
8 郝海岗;;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解析汽车产业效率[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06期
9 李显君;庞丽;;中国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效应的考证[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08期
10 石昶;刘瑞;;中国汽车制造业效率的经验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金津;企业生态链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7 林民盾;横向产业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安;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肖鹏;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罗伟;汽车产业集群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小英;广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发展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孔莹;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纪谦;河北钢铁集团并购前后企业竞争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方向阳;穗深港服务业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溪;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宋玉娟;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7 王超;大庆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朱辉;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推动[D];浙江大学;2006年
9 王华伟;上海洋山港临港产业集群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黄文德;陇东旱塬退耕还草(林)区农业生产结构分析及优化调整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张杨洋;;合芜蚌汽车配套产业集群运行机制与结构升级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周本立,吴劲松;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安徽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阶段及“十五”面临的主要任务[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方国学;试论19世纪比利时的工业革命[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汪莹;;基于集群理论的我国汽车产业绩效水平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梁慧稳;从土地资源的特点看土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胡本田,胡亭亭,鲍长生,许跃辉;试论安徽省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宋庆涛;规范资本流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范进;徐谷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范迪军;董青青;;产业结构调整对皖北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峰;冯少茹;贾志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朱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产业体系探讨[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张震;;民有金融、民间财团和社区银行——基于浙江温州、台州案例的比较制度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林秀梅;王洋;郝华;;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戴锦;;生态化的产业结构[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刘丽;;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余冬根;赵馨燕;;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与廊坊市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丁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余慧容;蒲春玲;李金;;新疆房地产业的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视角[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周霞;中国农村经纪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亚军;航运中心建设中涉港行业资金投入分配及其效果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潘塞梅;老挝工业化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凤兰;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惊涛;基于DEA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吴彦;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娜;技术创新中寡头垄断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何媛媛;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张颖;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对扩大内需的效应评价[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瑞红;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云非;;燃油品质及其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分析[J];北京汽车;2008年02期
3 王梓薇;刘铁忠;;中国汽车整车制造业FDI挤入挤出效应研究——基于产业安全视角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林秀梅;臧霄鹏;;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服务业效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周松兰,刘栋;产业关联度分析模型及其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5年05期
6 赵海燕;王岭;陈嘉庚;吴印林;赵燕琴;;汽车尾气用NO_x传感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01期
7 尹亮亮;谢光远;黄海琴;王杏;李红;;基于氧化锆电解质的NO_x传感器的检测系统设计[J];传感器世界;2011年02期
8 俞国琴;;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回顾与评述[J];长江论坛;2007年05期
9 蓝庆新;郑学党;;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策略研究——基于2010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3期
10 钟祖昌;;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物流产业技术效率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南;[N];中国石化报;2013年
2 记者 褚晓亮;[N];经济参考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天骄;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孟鑫;中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龚勤林;区域产业链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7 张伟强;企业利润区的经济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贵富;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雷;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维;基于DSP的柴油机Urea-SCR控制系统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2 汪立志;柴油机Urea-SCR系统控制模型的设计与仿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虎;柴油机SCR电控系统的开发及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华玉;车载SCR控制器电磁兼容性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侯文俊;SCR系统降低柴油机NO_x排放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何芝强;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徐翔;柴油机PM和NO_x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耿艾莉;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区位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文波;吉林市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晓芳;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汽车产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政策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汪莹;;基于集群理论的我国汽车产业绩效水平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李翠红;铜陵外护圩农田的洪涝灾害和种植业结构调整[J];安徽农学通报;1999年01期
4 朱建国;按比较优势原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5 胡玉冰;李晓明;;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探讨——以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6 刘福林;;仿生学发展过程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7 李培祥;;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互动机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8 李培祥;;广东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9 郑家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7期
10 田广增,齐学广;论产业布局的规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克林;;加入WTO后中国木材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中国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赵广杰;;中国木材工业原料战略转移与人工速生林资源利用[A];中国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 杜希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2 ;[N];经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3 黄勤;论区域主导产业[D];四川大学;2002年
4 张乃平;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范德成;VSC-IOD模型与黑龙江省产业投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6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原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税收收入与指标体系[D];西北大学;2004年
8 刘洪德;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吴和成;投入产出模型若干问题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宋辉;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产业结构与部门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淑清;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2 陈丽娟;黑龙江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3 周鹏;基于动态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与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刘西锋;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以长春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晓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6 罗由报;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陕北综合经济规划[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李长才;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8 陈昕;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李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10 徐华;论反倾销中的公共利益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及效率演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5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0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