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趋同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3 21:25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趋同的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 经济增长差异 趋同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适度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有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京津冀是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同时也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国家高度重视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2014年2月,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直接上升为国家战略。虽然京津冀地区在产业、要素市场与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三地的经济增长差异会阻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进程。因此,从趋同和趋异的角度来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特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借鉴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其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趋同性进行系统的分析。采用统计指标分析法从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来研究2001-2014年间京津冀增长差异特征;运用经济趋同理论与Barro和Sala-I-Martin提出的检验方法,对1995-2014年间京津冀地区进行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测度了2001-2014年间京津冀地区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通过对京津冀区域以及河北省各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产业内部同构现象依然十分明显;在此基础上,从经济趋同角度,运用经典趋同模型检验了京津冀经济增长三类趋同状况,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在1995-2014年间发生了σ-趋同和绝对?-趋同,但在2001-2004年间京津冀区域内不存在σ-趋同和绝对?-趋同。之后,选取投资率、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四个方面的指标作为单一稳态因子进行条件?-趋同分析,发现投资率、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第二产业结构比重的系数都为正,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增长,而第三产业结构比重的系数为负,阻碍了京津冀经济增长条件趋同。最后,在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目标,给出本文的对策建议:推动河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开忠;浅议京津冀区域发展[J];前线;2004年12期

2 窦宗军;宋辉;李彦彪;;京津冀区域及环京津地带产业现状及发展[J];中国统计;2006年09期

3 张向阳;党胜利;刘志峰;;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06期

4 马海龙;;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J];城市;2010年07期

5 ;京津冀区域经济亟待一体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1期

6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7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50期

8 李媛媛;孙文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10期

9 杨连云;石亚碧;;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北学刊;2006年04期

10 毛其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宋辉;;河北省与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对比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苏舰;王玢;赵霜;徐丽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平衡性分析——基于京津冀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卢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影响[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新颖;李南方;路紫;孙中伟;;意义、内容、思想与重点: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合作战略[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余冬根;;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前言[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雷汉发;京津冀区域合作再提速[N];经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朱竞若 孙秀艳 余荣华 李增辉;京津冀区域统筹治理大气[N];人民日报;2013年

3 记者 李巍;7月份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有所下降[N];河北日报;2014年

4 记者 李岩 通讯员 王庆连;我市企业尽享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便利[N];保定日报;2014年

5 孙占稳 沈东坡;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徐飞鹏;加强交流合作共谋京津冀区域科学发展[N];北京日报;2007年

7 张魁兴;河北凸起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关键[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8 记者 郭京泉;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全面启动[N];廊坊日报;2006年

9 民宣;民进河北省委持续建言京津冀区域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于宛尼;北京奥运会期间京津冀区域内进京车辆进行强制性分流[N];工人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俏;适应性治理视阈下京津冀府际合作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晓璞;天津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3 王玉玉;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同度测算及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郭子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金融生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5 何赢;高铁影响下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冯海红;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格局和潜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薛海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转移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崔雪;京津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9 孙丽君;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趋同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0 叶婧;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节点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37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137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7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