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产业转型创新的苏州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18-01-01 10:06

  本文关键词:产业转型创新的苏州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出处:《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2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转型创新 苏州 新方向


【摘要】:本文全面总结了苏州改革开放以来产业转型创新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总体战略;最后,提出了促进苏州产业转型创新的若干对策措施。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Suzhou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innovation achieved and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strategy for the future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big data industry as the core; finally, put forward to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Suzhou hit some measures new.

【作者单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苏州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已先后讲述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园区外资企业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土地股份合作集约经营等三个成功的产业转型创新的苏州故事,制造业规模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的第二位。今后,苏州市还将努力讲好以大数据产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玉冉;常少敏;;政府主导对中国各产业关联的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年24期

2 许长新;;产业关联规律与投资倾斜政策[J];投资研究;1990年04期

3 王元京;西部特色经济的产业识别与评判标准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4 李永;我国目前产业关联结构效果的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林世渊;高科技产业与闽台合作机制[J];亚太经济;2004年04期

6 马仪亮;;国民经济产业关联的层次识别分析[J];兰州学刊;2007年11期

7 王花荣;;产业关联、制度环境对产业转移力形成的作用分析[J];职业圈;2007年23期

8 赵炳新;陈效珍;陈国庆;;产业基础关联树的构建与分析——以山东、江苏两省为例[J];管理评论;2013年02期

9 程连生;北京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1992年03期

10 赵弘;孙芸;刘宪杰;;基于产业竞争力视角的科技奥运带动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3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4 刘世锦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寻找产业前行四个路标[N];中国经营报;2005年

5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劳承玉;大地震的产业关联损失影响评估[N];四川日报;2008年

6 记者 周军;四川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中国冶金报;2010年

7 李彦哲;务实推进与京津产业对接[N];河北日报;2013年

8 陈奇;提升特色产业 增强市场竞争力[N];安康日报;2007年

9 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华东师大教授 朱荣林;壮大上海产业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N];文汇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强化基础建设 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N];广元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彬彬;长春市产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3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安宁;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黄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4 张莹;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刘志康;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徐士杰;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政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7 倪首芳;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从保税区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吕向阳;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收入增长效应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9 崔e,

本文编号:13640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3640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