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构建及政策保障
本文关键词: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系统构建及政策保障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海洋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巨大,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对缓解我国能源危机、海洋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存在技术研发滞后、不稳定、产业链不成熟等问题,为优化海洋新能源产业,创新资源配置,基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三者组成的创新主体,由创新主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组成的支撑系统两方面构建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系统。通过对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提出以打造创业技术信息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利益分配和国际交流四个维度提高创新主体的运行效率;从创新政策、政治法律、宏观环境、财政支持与中介服务等五方面改善产业发展支撑环境的相关政策保障。
[Abstract]:New marine energy is a renewable energy with huge reserves.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ew marine ener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energy crisis and marine pollu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marine new energy industry, the alloc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based on enterpris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is the immature industrial chai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marine new energy industry is constructed from two aspect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in the ocea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dimensions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innovation subject, such as crea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e policy guarantee of improving the supporting environmen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rom five aspects: innovation policy, political law, macro environment, financial support and intermediary service.
【作者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系统协同与共生:机制及演化路径研究”(编号:71473086)
【分类号】:F273.1;P74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全球海洋产业重点发展对象逐渐从传统海洋产业向高技术海洋产业转移,海洋新兴产业地位正在崛起[1],并随着陆上能源的逐渐枯竭,海洋新能源的开发进程在不断加快。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储备丰富,理论储存量超过15.8亿k W,但技术开发量仅达到6.5亿k W,开发利用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多闻,欧庭高;关于我国技术创新系统低效的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5期
2 韩永进;;技术创新系统模式实证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卢中华;李岳云;;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演化与优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4期
4 张琰飞;朱海英;;“两型”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15期
5 王浩君;构建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及其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2年03期
6 王铁明,曾娟;关于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10期
7 赵士英,刘永振;技术创新系统的哲学分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02期
8 朱志宏;论国外教育在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03期
9 吴伟,李兆友;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线性机制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10 胡艳;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东德;;技术创新系统论[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2 陈多闻;欧庭高;;关于我国技术创新系统低效的思考[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李锐;鞠晓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郑石如;创新拒绝套路却需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孔德涌;掌握创新方法 提高创新效率[N];科技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梁耀予;“1716创业工场”:助“科技雏鹰”破壳起飞[N];绵阳日报;2014年
4 邱竟;关注包装行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N];中国包装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栩;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徐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要素协同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3 江兵;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与评价研究题目[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毛清华;风电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机理与技术追赶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斯;冶金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白宇峰;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丁蕊;高校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4 钟玉芳;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吴伟;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线性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张文一;我国替代有毒有害化学化工类功能材料的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7 徐龙;基于自由意志的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郑长江;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高新区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宋智勤;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2年
10 胡冰;美国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及其作用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7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377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