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本文关键词:中国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34 卷第 6 期 2008 年 12 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Vol.34 No.6 Dec. 2008
文章编号:1007-1032(2008)06-0617-07
中国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青先国 ,黄大金 ,艾治勇
摘
1 2 1
(1.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5;2.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要: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是进一步扩大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杂交水稻生产效益、确保杂交水稻高产
高效的有效途径.概述了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中 国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和政策性 建议.
关 键 词:杂交水稻;产业经济;优势;制约因素;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for hybrid rice industrial economy in China
QING Xian-guo1,HUANG Da-jin2,AI Zhi-yong1 (1.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hangsha 41012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HNAU,Changsha 410128,China) Abstract:Developing hybrid rice industrial econom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large hybrid rice planting area,increase rice production benefits and insure both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of hybrid rice.Basic meanings of hybrid ric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e important soci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to develop it in China were related.And both advantages and restricted factors for developing hybrid rice industrial economy in China were thorough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Based on the above,relevant idiographic strategi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hybrid rice;industrial economy;advantage;restricted factor;developmental strategy
自杂交水稻问世以来,在中国已累计推广 3.33×10 hm ,累计增产粮食 4.5×10 t.近年来杂 交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 1.7×10 hm , 约占水稻播种 面积的 60%.如何进一步扩大杂交水稻的播种面 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增产潜力,已成为杂交水稻 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具 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在短缺经济时 期,粮食主要表现出社会属性,而在相对充足经济 时期, 粮食主要表现出经济属性. 在现阶段的中国, 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同时,必须保证种粮效益的稳步 提高,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生产效益 已成为杂交水稻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议题.笔者认为 开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研究,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
收稿日期:2008-10-0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2A01); 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06NK1001) 作者简介:青先国(1955-),男,湖南汉寿人,研究员, (电子信箱)qingxianguo@163.com.
[1] 8 2 9 2 9
济是促进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扩大杂交水稻国 内外影响、增加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和生产效益的有 效途径.笔者就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内涵、中国发 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中国杂交 水稻产业经济的发展战略等进行探讨.
1
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基本内涵
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
根据杂交水稻及其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属性,在育 种、栽培、加工、品牌和营销等不断创新的基础上, 用现代产业经济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 变,以此形成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内涵.杂交水稻 产业经济突出体现以杂交水稻生物产品为基础,以 加工、转化、流通为手段,按产业递进原则向外延 伸, 是一项跨行业、 跨产业、 跨地区的经济活动. 这 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水稻生产,它强调产业推动,依 靠科技提升杂交水稻生产,通过产业开发、转化增
618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12 月
值,实现杂交水稻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表明了杂 交水稻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也 是一种土地资源密集型产业,它具有基础性、多元 性、地域性、公共性等特征.它是运用现代工业理 念谋划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强 化超高产专用品种选育、稳定生产能力,突出加工 转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变杂交水稻 产量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稻农增收、农业增效, 形成超越传统水稻产业的新型杂交水稻产业经济 .
[2]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为着力点, 按照国家的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标准组织生产,推 行品种标准化、 生产环境标准化、 生产程序标准化、 产品质量标准化的全程标准化管理;一体化开发要 求大力推进加工企业联基地(通过合作经济企业)、 联科研、联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加工企业与基 地农户之间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产销关系,并努力向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服务配套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杂交水稻产业经济是一个涵盖多领域、多环节的系 统工程,必须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逐步建立起适 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 WTO 规则的多种所有制并 存的管理模式和参与方式.按照杂交水稻产业经济 要素的要求组织生产,将有效解决当前中国水稻生 产中存在的品种结构不全、生产规模较小、稻米品 质良莠不齐、 标准化管理程度不高、 产业链条不长、 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 村的建设,加速中国稻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3 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是振兴中国米业的必 由之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人口增多, 耕地减少, 以及工业、饲料用稻的增加,世界稻米需求量只会 增加.随着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上 大米贸易量将显著增加,年贸易量将达 3.0×107 t 以 上,给水稻种植大国的中国米业提供了广阔的国际 市场前景.中国稻米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产量优势 和价格优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年中国稻 谷单产 6.34 t/hm2,比世界大米第一出口国泰国高 4.05 t/hm2 , 比 世 界 大 米 第 二 出 口 国 越 南 高 2.2 t/hm2,比世界第一水稻种植大国印度高 3.38 t/hm2, 较其他水稻种植国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杂交稻的 高产、广泛适应性给大米低成本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大米的产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将为中国杂交稻 米发展和出口提供十分广阔的空间.中国曾是世 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但在近 20 年来,由于中国 大米的品质优势不明显,中国大米在国际市场的 地位已退居到第 5~7 位.可以预见,只要切实提 高中国杂交稻品种的米质,高产、高效、优质平 衡发展,并充分利用 WTO 的绿箱政策,中国杂交 水稻在国际大市场中价廉物美的竞争力就会充分
2
2.1
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社会经济功能
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的必然选择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质.中国
有 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预计中国人口到 2030 年将达 15~16 亿,以人均占有粮食 400 kg,稻 谷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量的 40%计算,需生产稻谷 2.4×10 ~2.5×10 t,在 2006 年总产量基础上增加 21.4%~36.9%.由于受国际政治、贸易、运输、仓 储等限制,中国稻谷必须以自给为主,同时由于中 国耕地有限,今后增加播种面积的可能性不大,,主 要应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需在 2006 年平均单产 6.23 t/hm2 基础上增加到 8.19~8.55 t/hm2 ,增加 30%~37%.由于常规稻产量比杂交稻低 1.5 t/hm
2 9 9
左右,今后的增产潜力要超过杂交稻的可能性极 小.正如袁隆平院士指出的: “水稻杂种优势的利 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杂交水稻的巨大产量潜力还没 有充分挖掘出来” .要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就必 须推广杂交稻,因此,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是确 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2.2 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将加速中国产稻区现 代农业进程 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具有 5 大要素,即区域化布 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一体化开发和多元 化投入.区域化布局是指根据水稻品种的生物属 性、土壤气候条件以及加工转化需求、市场消费取 向的不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品种的区域 布局;专业化生产要求适应市场多样性需求,开发 专用品种,分类种植,订单生产;标准化管理以农
第 34 卷第 6 期
青先国等
中国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619
显示出来.
省(市、自治区)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来看,南方水 稻主产区占 23.9%~86%, 总产量占 39.4%~ 93.5%. 北 方稻区则差别较小,其播种面积占 0.02%~ 18.6%, 稻谷产量占其总产的 0.04%~30.7%. 2006 年水稻播 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有湖南、江西、广西、广 东、四川、安徽、江苏、湖北、黑龙江、浙江、福 建、云南等 12 个省(区),其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 国的 85%,区位优势明显. 3.3 杂交水稻生产具备显著的成本收益优势 从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成本收益来看,中国主 要粮食作物的单位(50 kg)生产成本都在 45~60 元, 其中杂交水稻平均单位生产成本比小麦成本低 6 元,比玉米高 7 元.现金成本是粮食作物的主要成 本支出项,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大多为 50%~60%, 一般每 50 kg 现金成本为 22~23 元,其中,杂交水 稻的平均现金成本比小麦低 5 元, 比玉米高 6 元. 人 工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约为 30%~40%.相比 而言,小麦劳动力投入较少,人工成本只占 30%, 但其物资与服务费用最高,所以杂交水稻的人工成 本也具有一定优势.从中国与美国稻谷生产成本结 构比较来看,中国稻谷生产的成本有 1/3 是人工投 入,且 90%的家庭是自有劳动投入,机械投入只占 12%,现金成本占总成本比例只有 50%;美国稻谷 生产成本中只有 12%是劳动投入, 其中 38%是雇工 投入,生产中机械投入成本占到了生产总成本的 27%,所以,美国稻谷生产成本中现金成本比例高 达 75%.从中国与美国水稻生产的成本收益比较来 看,2002—2004 年 3 年平均,中国每生产 50 kg 稻 谷的总成本和现金成本比美国分别低 28 元和 32 元.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杂交水稻生产无论是与 中国其他粮食作物相比,还是与美国的水稻生产相 比都具有显著的成本收益优势. 3.4 杂交水稻种植模式具有高效的农业生态优势 近年来,围绕水稻稳定增产、节本增效、稻农 增收等方面,从改革稻田种植制度入手,建立合理 的耕作制度,使资源合理配置,采取集成创新、组 装配套,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瞄准稻田 多熟复种与少耕免耕,节肥丰产与稻田培肥,节本 与丰产高效三大技术难关,实施稻田耕作改制.通
3
3.1
中国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优势
杂交水稻发展凸现明显的科学技术优势 中国在杂交水稻育种、栽培、推广等方面一直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和 “三系”配套为三系杂交水稻的问世与大面积推广奠 定了基础.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和广亲和基因的发掘 与成功利用,使两系杂交水稻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并表现出比三系杂交水稻更大的增产潜力.超级杂 交水稻的研究虽起步较日本与国际水稻所晚,但在 袁隆平院士提出的“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 、 “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相结合”技术路线和“高冠 层、矮穗层、中大穗”的超级杂交稻株型模式的指 导下,由于技术路线得当,超级杂交稻的研究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顺利实现了中国农业部提出的 超级稻亩(667 m )产 700 kg 和亩(667 m )产 800 kg 的第一、 二期育种目标, 第三期亩(667 m )产 900 kg 的目标也有望于 2010 年实现.目前,中国在利用 外源 DNA 导入、转野生稻高产基因和转 C4 高光效 基因等分子育种技术创造新种质材料和培育超级 杂交稻亲本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出了平均每 穗粒数达 900 粒以上的“巨穗稻”亲本材料.世界领 先的杂交水稻技术确保了中国粮食安全,有效解决 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并为正在致力于 解决本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亚非国家指明了方向,为 他们提供技术援助,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被世界粮农 组织列为粮食短缺国家的首选技术. 3.2 杂交水稻种植拥有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 中国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水稻生育期 间太阳辐射总量 284.7~34.9 kJ/cm2,日平均光照时 间 12.8~13.8 h,日平均气温为 21.5~23.5 ℃,大于 10 ℃积温为 3 770~4 780 ℃,满足水稻 3 100~4 000 ℃的积温要求,而且生育期间降水充沛,光、温、 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适宜于两熟制的杂交籼稻和 杂交粳稻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发挥优质品种的产量 和品质优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杂交 水稻生产越来越向优势区域集中.据《中国农业年 鉴》 ,中国省际之间的水稻播种面积差异很大,以各
2 2 2
62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12 月
过研究稻田多熟复种高效种植模式、保护性轻型耕 作模式、稻田作物秸秆周年还田模式,并在稻田轮 作制中增加了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作物,将 现有的作物新品种、 种植新技术、 耕作新模式集成、 优化组装配套,创立了以水稻为主体的粮—经、粮 —饲、粮—菜等各种类型的稻田高效种植模式和种 养模式,如稻草全程覆盖免耕种植马铃薯—双季稻 或一季中稻;小麦(大麦)—双季稻或一季晚稻的粮 粮结合型;免耕种植黑麦草(小黑麦)—双季稻或一 季稻农牧结合型; 冬种蔬菜—春种玉米/西瓜—超级 杂交稻;冬种蔬菜—烤烟—杂交晚稻粮经结合型; 黑麦草禽(鹅)共生、稻鸭共生的生态种养结合型; 低湖田养虾、蟹、珍珠的种养模式.优化了稻区自 然资源配置,提高了稻区农田生态效益. 3.5 杂交水稻产业化开发具备多元复合基础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围绕水稻的专业化生产做 了大量的工作,按稻谷的用途将水稻分为优质食用 稻、高蛋白饲料稻和特种专用稻,开展相应的品种 选育、栽培技术和加工转化技术研究,初步提出了 优质食用稻、高蛋白饲料稻的品种标准和栽培技术 体系, 培育了一批优质食用稻、 高蛋白饲料稻品种, 并在区域化布局上做了一些探讨工作.此外,按照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开发经营思路, 政府培植了一大批能从事国内国际开发的龙头企 业,如以杂交水稻种业开发为主要业务的隆平高 科;以稻米深加工转化为主要业务的金健米业、隆 平米业,几乎在各水稻主产区均有从事杂交水稻产 业开发的龙头企业.这些为杂交水稻产业化开发和 产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区稻田受渍,洪涝灾害相当严重;7—9 月农作物需 水最多季节易出现季节性夏旱、秋旱或夏秋连旱, 影响到杂交水稻的生长,同时在 9 月中、下旬易受 低温的为害,严重影响到连作晚稻的抽穗、扬花和 结实.中国稻区特别是南方籼稻区,主要生长季节 高温、高湿致使病害流行,耕作制度复杂有利于害 虫蛰伏越冬,交叉为害,农药使用不当致使天敌种 群减少,农田生态系统脆弱和害虫的抗药性增强等 原因导致病虫为害严重,使杂交水稻生产的可持续 发展支撑体系欠缺[3]. 4.2 稻米产品尚未形成商品优势,产业化水平 较低 目前,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杂交水稻优质化程度有 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外优质稻米相比差距较大, 特别是整精米率等加工品质方面;二是杂交水稻生 产结构现状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影响稻农种粮的积 极性;三是缺乏消费者、加工销售企业与农户都满 意的优质稻品种,一般消费者大多喜爱外观好、适 口性好与价格适宜的优质稻米,稻米加工销售企业 需要整精米率高、耐贮藏的水稻品种,农民则需要 高产稳产、抗性好的稻米品种,在现行的水稻品种 中很难达到这种要求;四是现有的稻谷类型少、用 途单一,表现为粳米生产少(主要是生产籼米),而 优质食用稻、 饲用稻、 加工稻的研发尚未形成规模, 限制了市场与用途的开发;五是稻米的卫生品质尚 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地区稻谷重金属含量、农药 残留量均超标;六是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引 进先进的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完善加工工艺流 程、提高加工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 差距,缺乏稻米精深加工技术;七是在稻谷产品的 收购、价格、贮藏、加工等环节上没有按照专用品 种要求分类制定相关的价格政策,没有按优质食用 稻、高蛋白饲料稻、米粉、啤酒等加工专用稻及特 种功能稻分类进行收购、贮藏和加工,影响到水稻 产业的开发和加工增值.鉴于以上现状,中国稻米 特别是杂交稻米产业的发展急需做强龙头企业,做 大稻米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条,加强精深加工技 术的研发与应用.
4
4.1
中国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制约因素
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较差,病虫为害 严重 中国水稻产区大多在春初低温阴雨、夏初洪
涝、伏秋干旱、水田渍害突出的地区.由于农田基 本建设投入减少,农田水利设施趋于老化,导致农 田排灌设施基础差,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在春初, 低温阴雨容易引起早稻烂秧;在春末秋初常出现暴 雨,导致丘陵山区山洪暴发,平原湖区和沿江河地
第 34 卷第 6 期
青先国等
中国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621
5
5.1
中国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确立国家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启动 国家杂交水稻产业经济计划 确立国家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把其作
应集中财力培育、 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区域. 同时, 国家应采取严密的措施,对杂交水稻经济品种权、 专利等实行保护. 5.2 以超高产、广适型、多用途品种选育及节能 降耗增效技术推广为突破口,实施“科技兴 稻”战略 中国从事杂交水稻科研、教育、推广的科技人 员有 30 多万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近 10 万名[4]. 要充分利用这些 “资源” 优势, 实施 “科 技兴稻”战略.一是加强专用高产、优质、多抗、 适应性广、易制种的超级杂交稻品种的选育,突破 分子育种技术,加强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开 展 C4 型超级杂交稻系统研究. 二是加快现有科技成 果转化和杂交水稻产业重大技术的攻关,着力推广 “超级杂交稻种 3 产 4 丰产工程” ,加强优质低耗 高产配套实用标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断降低生 产成本,解决稻谷中镉、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以 及农药残留等问题,切实保障粮食的食用安全.要 针对耕作制度的变化,开发出适合新型耕作制度的 实用栽培技术.三是加强贮存、加工技术和设备的 研究,加大杂交水稻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的力 度,不断提高稻谷精加工和深加工的水平.四是健 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造 就一批既懂生产技术,又懂市场和现代经营管理的 新型农民.五是增加科技投入.要实现“科技兴稻” 的目标,各级政府必须增加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支 持杂交水稻产业科研及推广工作[5]. 5.3 打造稻米知名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名牌是产品市场的象征,是消费取向的直观反 映.名牌通过其信誉获得效益,赢得市场,成为竞 争中的胜利者,同时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滞 销劣质产品.然而名牌需要创造、培育与保护,才 能保持长期的获利能力和相应的稳定性,获得最大 的经济效益. 世纪商品市场的竞争将主要是名牌 21 产品的竞争. 因此, 要积极制定稻米名牌发展战略, 从实际出发培养和发展稻米名牌,要做强、做大杂 交水稻 “隆平米业” 湖南的 “金健” 、江西 . 的 “爱和” 、湖北的“正泰”等一些企业的产品品质 优、市场占有份额大、企业信誉高,是具有南方特
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作为国家 农业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使杂交水稻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 产力,促进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在产品战略上 走出误区,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重点发展食用 中档及偏高档籼型和高档粳型杂交水稻,因地制宜 发展食用长粒高档杂交水稻,尽可能避免发展与泰 国、美国处于同一质量水平和类型的稻米产品;同 时注意发展专用工业杂交水稻和饲料水稻.在市场 开拓战略上,搞好市场细分和定位,高档产品主销 发达国家,中档及偏高档产品主销发展中国家. 启动实施国家杂交水稻产业经济计划, 以组织 协调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工作. 根据发展战略及 规则, 制订并落实加速发展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的相 应的产业政策,在发展出口贸易、计划、金融、 税收、汇率、技术监督、土地、人才、知识产权、 体制等政策、法规上要扶持、保护杂交水稻产业 经济. 国家应把杂交水稻产品列入优势农产品范围, 并纳入国家优势农产品规划区,在杂交稻米的优势 发展区域集中布局发展杂交水稻产业,形成适应国 际市场竞争的中国南方籼型杂交水稻产业带和北 方粳型杂交水稻产业带,在产业带建设不同用途的 专用稻生产区.在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内把长江 流域籼型杂交水稻产业带作为中国杂交水稻产业 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太湖地区、洞庭湖平原、鄱阳 湖平原、赣中丘陵、江汉平原、江淮地区、四川盆 地、珠江三角洲形成以籼型杂交稻米为重点的生产 基地群落;在辽河平原、松花江平原等地形成粳型 杂交稻米生产基地群落.在这些生产基地形成与支 撑产业带的杂交稻育种、制种、种子加工、稻米制 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农田改造、机械制造、 餐饮、景观旅游、稻米文化基地群落.依托基地落 实杂交水稻产业经济示范工程,特别是投入政策上 应克服目标分散、 重点不突出、 投资额度小等问题,
62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12 月
色的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 销对路品种直接到基地县建立优质杂交稻生产基 地,按订单实行标准化生产.还要鼓励龙头企业 跨行政区域建立优质杂交稻订单生产基地,参与 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开发[6]. 5.4 实施杂交水稻外交战略,造福世界人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通过举办杂交水稻国 际培训班和外派杂交水稻技术专家的途径开展杂 交水稻国际化发展工作,在越南、印度、菲律宾、 孟加拉和美国等国家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实现了商 业化生产应用,但离袁隆平院士提出的 “发展杂 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的目标甚远,存在国际 化发展速度慢、技术出口壁垒多等问题.由于杂交 水稻显著的增产效果,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 粮食短缺国迫切希望通过引进、推广这项技术来帮 助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因此,杂交水稻技术可作 为中国政府对外农业援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完全 符合中国 “走出去” 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有利于 发展中国与受援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树立中国大国 形象,同时随着杂交水稻国际化发展,也将为中国 创造巨额外汇收入.国家鼓励和推动杂交水稻的国 际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顺应时势发 展,实现 “杂交水稻外交 ”战略,实现双赢,一 是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注重国际专利的申 报保护工作,确保中国的利益不受损害.二是鼓励 有实力的杂交水稻研究机构和企业从事杂交水稻 海外研究与开发,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并 搞好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三是逐步放宽杂交水 稻技术出口的政策性限制,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 可全面放开杂交水稻杂种一代种子的出口;准许三 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亲本种子的出口,严格 控制保持系亲本种子的出口;对于在国内已应用多 年的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可在适当时期有选择地准 许其保持系种子的出口;在法制较为健全的国家, 在能获得当地品种权或专利保护的前提下,准许杂 交水稻三系 保 持 系 和 两 系 不 育 系 亲 本 种 子 的 出 口;为满足在国外开展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的需 要,准许小量的杂交水稻种质资源及育种中间材 料种子的进出口.四是向受援国派遣长期稳定的
杂交水稻技术研发人员,使受援国的杂交水稻发 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5.5 加强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优 化创新调控管理模式 一是以产业化经营为主导,创新经营模式.从 中国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有 2 种经营 模式值得探讨和推广,模式 1: “龙头企业+粮食生 产合作社(粮食行业协会)+种粮大户”的组织体系和 运行机制,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情况下, 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发展起来的农民专 业合作社组织,有助于统一组织生产,推广先进、 适用技术,合理组合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 有助于实行专业化生产,实现区域化布局,做大、 做强特色品牌;有助于推行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商 标和品牌,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模式 2: “农户公司化”模式, 即农民将土地或相应资产入股农业公司,再由公司 经营、增值后按股分红. “农户公司化”模式由于 有实体形态的公司出现,联盟的结构更加稳固,操 作更加规范,且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使资 源向优势产品、 优势行业集中; 由于有股份的参与, 联盟各方的利益趋于一致,增强了联盟伙伴间的沟 通和信任程度,使联盟更加稳定和注重长远利益. 二是要发展绿色、无公害生产,实现可持续发 展.21 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主导食品是绿 色食品.要靠绿色食品掌握市场主动权,加强检测 和监控, 突破国际贸易壁垒. 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切实保护好稻谷生产能力.要杜绝乱占滥用耕地现 象,禁止随意破坏粮食耕地及将耕地改为非农用 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农业结构要实行可 逆性调整,禁止在稻田种多年生果树、挖渔池等破 坏稻田生产能力的行为,以便在粮食出现短缺时, 能及时恢复粮食生产.要利用国家扶持主产区粮食 发展的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力 度,改善杂交水稻生产条件,实现杂交水稻产业的 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农业环境的治理力度,减少污 染,提高稻米的卫生品质,确保稻米食用安全.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国际贸易支持体 系.首先,中国应积极争取参与制定国际稻米贸易
第 34 卷第 6 期
青先国等
中国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623
新规则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有效地参与新一轮多边 贸易谈判,就中国稻米进出口有关的产品,在关税 减让、市场准入和关税配额等方面提出要价,从而 影响协议内容来捍卫本国利益.其次,尽快熟悉 WTO 和国际贸易所应遵循的规则,参照国际经贸 规范、 技术标准、 财会标准以及中国政府根据 WTO 规则要求所调整的法律、法规或政策等组织生产与 经营,增强杂交水稻的国际竞争能力.认真研究 并掌握中国杂交水稻出口重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技 术规定和检测标准及方法,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 构,淘汰与之不适应的生产方式和落后产品,跨 越各种贸易壁垒的障碍,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 发展机会. 四是深化杂交水稻产业调控管理体制改革.首 先要培育市场主体.继续加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 度,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国有参股、职工入股, 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法 人治理结构.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营 粮食企业加入优质稻米的开发行列,参与市场竞 争,培育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形成优胜劣汰 的市场机制.其次,是深化杂交水稻流通调控管理 体制改革.为使杂交水稻产业管理更有效,应将政 府的杂交水稻流通行政管理职能合并到农业行政 管理职能中,将涉及杂交水稻的生产、加工、销售 各环节由农业部门中的一个部门全面管理,这或许
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要结合完善杂交水稻市场信 息系统,推进杂交水稻标准化生产和加强诚信教育 等,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提高杂交水稻 竞争力[7]. 参考文献:
[1] Yuan Longping. Hybrid Rice Technology for Food Security in the World[C]//Yuan Longping,Peng Jiming.Hybrid Rice and World Food Security.Beijing: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4:1-2. 青先国.水稻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J].作物杂志, 2003(5):1-5. 杨光立,罗尊长,张 帆,等.长江中游区域农业发展 战略探讨[C]//高旺盛,杨光立,青先国.粮食安全与 农作制度建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51-454. 李建国,黎 理.湖南水稻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转移 思考[C]//高旺盛,杨光立,青先国.粮食安全与农作 制度建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7-40. 章秀福,王丹英,方福平,等.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稻 生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5(2):85-88. 青先国,杨光立,等.论中国中部崛起的水稻产业发 展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6(2):81-85. 黄大金,夏胜平,涂清梅.湖南水稻竞争力分析及财 政支持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2):1-5.
[2] [3]
[4]
[5] [6] [7]
责任编辑: 苏爱华 英文编辑: 罗文翠
简讯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
2008 年底,中文核心期刊编委会郑重通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 年版(即第五版)之综合性农业科学类的核心期刊。这是本刊自 2000 年以来连续 3 次入编。这次从我国 正在出版的 12 400 余种中文期刊中评选出的核心期刊仅 1 980 余种。 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结果是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 析,以及 5 500 多位学科专家评审得出的。北京地区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 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农 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自 2005 年以来,课题组深 入研究了核心期刊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进一步改进了评价工作,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 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 下载等 9 项定量评 价指标体系,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及文摘刊物达 80 余种,统计到的文献数量共计 32 400 余万篇 次,其评价结果比以往更为科学合理。 熊楚才
本文关键词:中国杂交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39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