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性研究——基于空间引力模型

发布时间:2018-01-09 19:32

  本文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性研究——基于空间引力模型 出处:《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地区 产业联动 空间引力模型


【摘要】: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具有明显的地缘关系优势,经济联系密切,产业联动潜力大。在梳理区域产业联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引力模型测度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明确两地区产业联动的现实基础;通过构建区域产业联动潜力评价模型,测算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动潜力,确定产业联动潜力大的城市组合;提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urban belt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ve obvious advantages of geographical relations, close economic ties, great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linkage,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linkage factors. Using the spatial gravity model to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o make clear the realistic basis of the industrial linkage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By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linkage potential,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industrial linkage potential between the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determines the combination of cities with great industrial linkage potential.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urban belt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商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
【基金】: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皖江城市带产业联动:机理、效应与对策”(项目编号:AHSKZ2015D08)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镇化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608085QG17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发达国家发展实践表明,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关联与互动,它能促进企业关系、产业关系、地区关系的优化,获得“1+12”的协同效应。相关研究认为,通过区域产业联动形成国内价值链(NVC),能够缓解区域发展失衡,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欠发达地区产业衍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军;高彦彦;;劳动力流动、增长极培育与区域协调发展——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02期

2 黄昱然;;粤港澳与中部地区产业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湘南承接产业转移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3 申蕾;;要素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4 邬丽萍;;城市群空间演进与产业联动——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3期

5 刘志彪;;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长效机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高伟;缪协兴;吕涛;张磊;;基于区际产业联动的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年02期

7 赵雪雁;江进德;张丽;侯成成;李昆阳;;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8 林兰;叶森;曾刚;;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1期

9 安虎森;高正伍;;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10 汪阳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回顾与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雯;许丽栻;;供给侧视角下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实证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12期

2 黄振东;杨斌;;港珠澳大桥驱动下珠江两岸经济关联格局演变[J];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03期

3 姜涛;赵文龙;;新世纪经济增长与全球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05期

4 陈蕴恬;葛察忠;段显明;;长江经济带SO_2排放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经济;2017年04期

5 沈振萍;;皖江城市带研究热点探析——来自CSSCI的文献数据[J];安徽科技;2017年03期

6 王鹏程;刘欢;盖微微;;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区域协调性测度[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7 徐海英;王前;;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核心城市产业联动发展潜力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8 濮筠;崔玉平;;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02期

9 袁丹;欧向军;唐兆琪;;淮海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孟祥林;;广域南宁城市群“双核心”城市体系建设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丽萍;张卫华;;广西北部湾制造业在CAFTA中的产业地位与联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胡鞍钢;;“国进民退”现象的证伪[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梁琦;李晓萍;吕大国;;市场一体化、企业异质性与地区补贴——一个解释中国地区差距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2期

4 高伟;聂锐;张q,

本文编号:1402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02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