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产业转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 长春市 区域经济 产业转型 经济增长 出处:《吉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但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积淀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长春市产业结构转换、主导产业的升级,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在当前世界新产业革命兴起、我国新产业体系构建的时期,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衰退,长春市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从已有研究来看,对长春市产业转型的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或只针对某个特定产业部门进行的分析,少有对全市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为此,本文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选择、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入手,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并重新界定了产业转型的内涵,分析了产业转型的动因、影响因素及主要方式,论述了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和深化改革三个阶段的产业发展历程中,长春市产业转型一直在缓慢进行着。这种产业转型,既包括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调整,也包括主导产业由汽车独大向汽车为主、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为辅的格局的转变。同时,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建材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新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我们进一步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产业技术和产业体系等角度,对长春市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长春市产业发展现状的特点:第一,产业体系不够完善,产业体系内部各产业之间经济关联度较低。第二,经济增长对主导产业过度依赖。而且,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轨道客车虽然都是主导产业,但内部结构也严重失衡,汽车业独大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第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三次产业间关联度不高,第三产业尚不发达,亟待提升。在实证分析中,我们依据大量的基础数据和多个测度模型对长春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细化分析和定量分析,并对产业转型速度、动力因素、与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长春市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发现GDP的增长中的第二产业的产值弹性最高。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深入探讨了长春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了长春市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长春市产业转型的对策:第一,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第二,选择转型有效载体;第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Changchu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the industry has been continuously transformed and upgraded. However,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ld industrial bases has to a certain extent delay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upgrading of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Changchun. However, in the period of the rise of the world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industri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northeast economy has a precipitous recession, and it is urgent for Changchun to accelerat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Changchun are qualitative analysis or only aimed at a specific industrial sector, but there is littl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whole city. Starting with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b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ain way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stag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Changchun has been going on slowly. It includes not only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213" to "231", but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ding industries from automobile to automobi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rail passenger cars. At the same time,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biomedicine, Six major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such as new energy, new materials, building materials and advanc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re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new industrial system has been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From the angl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chu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chu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irst, the industri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enough, The degree of economic cor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within the industrial system is relatively low. Second, economic growth is excessively dependent on leading industries. Moreover, although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rail passenger cars are all leading industri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is also seriously out of balance. Thir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till unreasonable,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hree industries is not high,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still not developed, and it needs to be promoted.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basic data and multiple measurement models, we make detailed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angchun,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e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e dynamic factors, and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angchun is obtained by constructing 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output value elasticity of secondary industry in the growth of GDP is the highest. Finally, based 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Changchu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alyzes on the macro environ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angchu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angchun'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Build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second, choose the effective carrier of transformation; third, create a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产业关联深化的新变化、基础及其结构平衡[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戴志敏;;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4期
3 顾绎清;移入产业关联受阻的初步分析[J];浙江学刊;1990年03期
4 张文明;经济决策必须重视产业关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06期
5 韩华林;;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标准[J];上海经济;2001年06期
6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关联的外延扩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7 袁嘉良;;浅析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企业经济;2006年10期
8 淦玉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7期
9 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12期
10 韩晓明;;河南省批发零售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河南科技;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王志国;产业转型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N];河北日报;2013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4 ;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问答[N];山西日报;2001年
5 李正发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城经所);产业创新的四个关键环节[N];长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谷亚光;文化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异军突起[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玉志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 高书生;社会资本有望支撑文化产业步入上升期[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9 徐德昭 黄虎波;战略性产业选什么?[N];东莞日报;2010年
10 ;去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39亿元[N];深圳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琪;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王乐;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3 杨彬彬;长春市产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肖建勇;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5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6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亚薇;河北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栗婧岩;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关联与中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4 焦超;北京市批发零售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徐士杰;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政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6 孙上茜;区域旅游产业集聚衡量及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7 倪首芳;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从保税区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吕向阳;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收入增长效应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9 李季真;京津冀三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10 崔e,
本文编号:1523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52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