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8 09:38

  本文选题:高技术产业 切入点:传统工业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用仁慈型的DEA交叉效率模型,对2002—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效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年2007年,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效率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状态,第二阶段为2008年至2014年,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效率呈稳步下降趋势,说明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质量在下降。从空间上来看,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非均衡发展阶段,两产业融合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武汉城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处于更高水平的非均衡发展阶段;环鄱阳湖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处于低水平的均衡发展阶段,两产业融合效率呈现较高的稳定增长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Abstract]:The mergence efficiency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2002 to 2014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benevolent DEA cross efficiency model. The integration efficiency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2002 and 2007. The second stage, from 2008 to 2014, shows a steady downward trend in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dicating that the quality of integration between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s decl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Wuhan urban circle and Changzhou-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in a high level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 industries is ri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And Wuhan urban circle is in a higher level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Chang-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around Poyang Lake urban agglomeration is at a low level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城市群费期望产出的测度及其消减路径研究”(16BGL2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实证研究”(15YJA790046)
【分类号】:F276.44;F299.27;F4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华广敏;;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OECD跨国面板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04期

2 钟鸣长;沈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溢出效应分析——基于菲德模型的检验[J];生产力研究;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绍花;苗建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12期

2 朱月友;韩东林;;中国高技术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的贡献度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7年06期

3 徐波;鲍丽波;;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6年11期

4 许露元;邬丽萍;;对外经济联系、高新技术产业与地缘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5 许露元;邬丽萍;;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J];城市问题;2016年10期

6 田小平;;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6年02期

7 张泽;周脉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8 戴志敏;郑万腾;;高新技术产业溢出效应的菲德模型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01期

9 田小平;;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关系研究——基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12期

10 布仁门德;;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效应发挥的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3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艳乐;李芊蕾;;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GMM方法[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01期

2 段国蕊;方慧;;制造业“国际代工”模式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3 孙素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J];求索;2012年10期

4 赵放;成丹;;东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07期

5 马卫红;黄繁华;;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与行业差异——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6 李博;韩增林;;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2期

7 周志丹;;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8 侯红昌;;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VAR模型系统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9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10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维新,王茂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问题和主要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樊五勇;国外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0年04期

3 彭新育,宋雷;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11期

4 樊五勇;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国外经验与启示[J];软科学;2000年01期

5 刘安蓉,林玲;高技术产业成长环境的动力作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3期

6 路甬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建设创新体系做出新贡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5期

7 陈谦;;面对“入世”南京高技术产业何去何从[J];改革与开放;2001年04期

8 童书兴;入世对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2期

9 察志敏,肖云,骞金昌;何谓高技术产业[J];中国统计;2001年09期

10 ;2000年中国十大高技术产业新闻[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庆国;;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陈敬燮;;校办高技术产业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蔡莉;马淑文;;高技术产业初始规模形成机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张诚;朱东华;赖院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监测分析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洪转;赵强强;;基于加权灰关联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评价[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红梅;匡暑炎;闫慧杰;;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地区动态评价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姚梓璇;王铮;;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杨蕙馨;王军;;高技术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路径[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世钊;明年高技术产业确定八大重点[N];法治快报;2006年

2 记者  郑红 通讯员  张伟深;高技术产业:上海经济“火车头”[N];解放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超柱 实习生 胡馨婷;高技术产业产值首破百亿大关[N];嘉兴日报;2006年

4 杨洁;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新成就[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王映;河南首批省级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挂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秦艳贞 余宽平;我市发布第二批60个创新型高技术产业项目[N];镇江日报;2010年

7 路向军(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依存关系[N];科技日报;2000年

8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曾志远 陈志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N];经济日报;2010年

9 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高新才;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长期战略[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10 记者 郭晓静;我市高技术产业 迈入发展快车道[N];重庆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箫迪;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丁绪辉;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闫超;基于耦合理论的高技术产业金融供给侧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汪芳;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左莉;高技术产业二次孵化模式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8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翠红;高技术产业成长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菁;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测度与实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小艳;高技术产业选择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及产业政策选择[D];山东大学;2007年

5 朱亚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孙超;基于因子分析和三阶段DEA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新新;辽宁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韩娇艳;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杨萌;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10 薛智键;基于窗口DEA及Malmquist指数的贵州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9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629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b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