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2年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
刘畅
【摘要】:人类经济活动或现象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在时间上的增速起伏和空间上的集聚变化并存。经济增长与集聚,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增长理论长期占据核心地位并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囿于空间因素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水平及计算技术的历史局限性,经济集聚理论虽经许多学者不断探索,当仍未在理论体系上形成相对完整的框架。探索“块状经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直到20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下创立的空间经济学理论,成功地将空间因素纳入其分析框架,从理论上对经济集聚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地阐述。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迅猛发展,也为经济增长与集聚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演进历程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但现有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很难准确地对转折点进行定位,结论在客观性和可比性上存在不足。为此,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增长与集聚问题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通过对分析结果的量化和变革时点的定位,验证区域发展政策效果和探索增长与集聚间发展规律以及对其背后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建议。 本文尝试对建国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演进历程进行全局和局部聚类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间关系的理论假设,进一步对二者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数学表达,通过引入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模型的参数回归结果计算后得出各影响因素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分别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时间范围,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影响性质和程度进行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对1952-2008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空间格局的演进历程进行全局和局部聚类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过程总体上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一五”至改革开放前期,三线建设的推进使我国经济发展和集聚水平的重心,逐步由解放前的东部沿海向三线地区转移,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区际差异呈收敛态势,但整体的资源空间配置效率较低。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末期,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优先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迅速转为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态势,东中西部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第三次是以1999年西部大开发、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基调。截至2008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空间集聚水平迅速上升的态势有所趋缓,区际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政策实施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其次,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基本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对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阐述。通过逐步放宽初始理论假设的限定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间的关系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本文认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集聚是增长的集聚,增长是集聚的增长。在对影响机制进行模型化处理的过程中,不同模型中包含的空间和时间因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其涵盖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影响机制的种类、数量和复杂程度不同。因此,影响因素X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两方面发挥不同性质的影响和贡献水平,X的直接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作用,间接效应对区域经济集聚发挥作用,总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两方面发挥综合作用。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分析过程,对不同模型中X对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影响机制和贡献水平进行数学建模和公式推导,为后文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在考虑空间影响机制的条件下,主要应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重点考察了1990-2008年我国各地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FDI、RD、城镇化、非国有经济、产业经济规模七种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推动,但是人力资本、城市化和产业经济规模等作用仍然较为突出并且发展前景广阔,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显现,FDI和RD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负作用。在对我国区域经济集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因素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城市化因素最为突出,对推动区域经济集聚发挥关键作用,而FDI和产业经济规模因素则相对较弱。RD和非国有经济发展对经济集聚具有负向抑制作用;短期来看,对经济增长与集聚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变量中,物质资本、FDI、RD、非国有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突出。对经济增长与经济集聚均具有抑制作用的变量中,人力资本、城市化、产业经济规模等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最为突出。通过对模型计算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2 王劲峰,李连发,葛咏,时陪中,关元秀,柏延臣,王智勇,HainingRobert;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理论体系探讨[J];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3 应龙根,宁越敏;空间数据:性质、影响和分析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 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1期
5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6 文嫮,曾刚;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研究——以上海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网络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7 宋光辉,刘长风;广东经济与“泛珠三角”区域竞争力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05期
8 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9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10 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冼国明;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2 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政策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王亮;;地理空间因素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4 万金金;;基于面板数据的FDI地区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16期
5 陈嵬;;FDI对东、西部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08期
6 刘文革,朱兴龙,刘海莉;产业集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1期
7 周晓唯;张平;;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制度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6期
8 张跃,王天龙;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的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钟全宏;和立新;胡大伟;;我国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消费的制约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森,林峰;区域优惠政策与基础投资环境对引进FDI影响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魏后凯;;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变迁及其经济影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范王榜;赵国昌;;不规范的市场与产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对陕西武功、渭南中小型锅炉企业群的案例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永良;;交通条件变化与区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与沿岸诸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卢福财;甘国华;;市场失灵与教育产业的政府规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永忠;;产业政策传导研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晓光;;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秦海菁;;构建有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向前;网络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方军雄;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持续经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董红蕾;最优银行规制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徐刚;基于规范化的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齐艺莹;国有资本效率论[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盖翊中;IT业空间集聚、产业网络与厂商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张海洋;外资技术扩散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黄炎和;闽南地区的土壤侵蚀与治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伟;地区趋同与中部崛起[D];湖南大学;2005年
2 陈开军;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5年
3 周美娟;我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D];河北大学;2006年
4 朱晓海;中部地区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杜英志;吉林市工业集中区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唐春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因素分析及机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7 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与创新优势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8 黄湘雄;广东区域金融发展统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宋翠玲;对中国区际经济金融发展的一种分析框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红超;泛珠三角工业合作机制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2 李小建;樊新生;;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1期
3 樊新生,李小建;基于县域尺度的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5年03期
4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5 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J];经济学(季刊);2005年S1期
2 梁进社,孔健;基尼系数和交差系数对区域不平衡性度量的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3 王友广,陈清华,方福康;中国分地区资本-产出比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姚林如;李莉;;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5 李兵弟;关于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认识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6 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7 王胜今,王凤玲;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3年01期
8 廉晓梅;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J];东北亚论坛;2003年05期
9 尹希果;陈刚;潘杨;;中国省际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集聚比较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年11期
10 朱广平;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其财政收入增长逆向变动格局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马瑞永;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慕强;;区域物流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广东为例[J];创新;2009年07期
2 陈洪安;李国平;江若尘;;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中国区域人力资本政策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07期
3 豆建民;国内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5年08期
4 谭蓉娟;;俄罗斯区域经济增长敛散性实证研究[J];俄罗斯研究;2007年05期
5 冯锋;李天放;;基于技术转移与产学研R&D投入双重影响的区域经济增效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6期
6 韩远迎;;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6年05期
7 陈立泰;张祖妞;;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8 胡四修;;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城市经济增长[J];求索;2010年12期
9 谌坤;;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财贸经济》2008年总目录[J];财贸经济;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新锋;;低碳经济视角下贵州省人居环境与能源消费关系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2 姜光磊;;基于宏观视角的消费需求实证研究[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3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龙立荣;陈雪玲;;论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赵伶俐;;当代中国青年审美价值观实证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童莹娟;王乔君;;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7 李素云;赵京生;;试论王清任是经络实证研究的开创者[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8 彭国胜;;农民对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观体验与政府信任的构建——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何远梅;;对体育营销中品牌社群的消费价值实证研究[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10 李瑞;;武汉市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基于武汉市八个乡镇的调查[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通证券研究所 娄静;[N];证券时报;2001年
2 魏德东;[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东证期货研究所 陆兼勤 徐珏;[N];期货日报;2009年
4 ;[N];中华新闻报;2000年
5 钱建强;[N];光明日报;2009年
6 郝文明;[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张燕;[N];中国审计报;2005年
8 魏德东;[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哈继铭 邢自强 徐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10 ;[N];期货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力;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增长——温州、苏州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丁艺;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刘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吴玲;中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金涛;利率、股价和汇率关联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杨丽丽;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8 高远东;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王革平;中国金融市场最优均衡理论与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4年
10 蒋东仁;论产业集群及其成长中的政府行为[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虹;FDI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艳;区域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欧阳卉;我国技术合同引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韩俊飞;地方财政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金娇;金融结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长三角经验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易玢;区域金融发展对四川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王健;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雷;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9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孙琦;江苏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3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7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