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县域产业承接力的综合测评与空间格局分析——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4-13 01:01

  本文选题:产业转移 + 县域 ; 参考:《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年02期


【摘要】:该文基于产业转移和区位选择理论,首先构建了河北省县域产业承接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值法,测评了河北省县域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结果发现2005-2014年县域产业承接力逐步提高,但推动要素发生了改变,土地、人口等基础类指标对产业承接力的贡献在降低,经济、市场、政府等发展类指标的贡献在上升,河北省县域具备了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最后对县域产业承接力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承接能力较高的县域数量较少,且多分布在中心城市以及交通条件优越的区域周围,河北省县域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并未体现出来,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变为承接优势是县域在京津冀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location selection, this paper first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undertaking capacity in Hebei province, and then evaluates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Hebei county to undertak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Beijing to Tianjin by using entropy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5 to 2014, the capacity of industrial undertaking in county area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but the factors of promotion have changed. The contribution of basic indicators, such as land and population, to the capacity of industrial undertaking is decreasing,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economic, market, government and other development indicators is on the rise.Hebei county has the ability to undertak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capacity of industrial undertaking in the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counties with higher capacity to undertake is relatively small.Moreover, most of them are distributed around central cities and areas with superior traffic conditions.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of Hebei Province surrounding Beijing and Tianjin are not reflected.How to transform the location advantage into the undertaking advantage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作者单位】: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系;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的河北省县域产业承接力研究”(HB16LJ007)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华;胡田田;黄麟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年05期

2 陈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台湾地区产业承接与产业转移[J];价格月刊;2011年02期

3 张晨;;论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经济效应[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4 汪慧玲;唐飞飞;刘旭哲;;甘肃省产业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金融;2013年02期

5 孙殿丽;丁思文;;吉林省中小城市产业承接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3年24期

6 黄畅;;广西来宾产业承接力建设的可行性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1期

7 宋云文;;在实现产业承接中做好“对接”文章[J];领导科学;2009年06期

8 李捷;;产业承接力发展模式研究——以龙海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5期

9 钟清流;;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创新[J];求索;2010年05期

10 杨凡;陶涛;家顺良;;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曹琴;;后金融危机下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以贵州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马仁锋;王圣云;;金融危机下中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的创造[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坚;;着力推进政法综治工作上新台阶 为产业承接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子约;产业承接争夺升级[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2 通讯员 李先志;产业承接高位推动蓝山发展[N];永州日报;2014年

3 赵文丁;在四个方面着力提升产业承接力[N];河北日报;2014年

4 本报评论员;产业承接进程中的精准对接[N];运城日报;2014年

5 本报评论员;创新产业承接模式[N];安庆日报;2010年

6 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谭浩俊;抬高产业转移起点 拉高产业承接标杆[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记者 肖林生 通讯员 李毅;嘉禾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日趋完善[N];郴州日报;2011年

8 本报首席记者 陈洋;提高产业承接力 促“高新”产业发展[N];黑龙江经济报;2014年

9 厦门市科技局综合处;程津培:厦门应成为对台高科技产业承接基地[N];福建科技报;2007年

10 通讯员 刘玉芳;宜章产业承接园新增5000就业岗位[N];郴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卫东;欠发达地区产业承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陈勇;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雪;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2 陈桂林;产业承接推动城镇化机理[D];厦门大学;2014年

3 郝梦洁;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环境评价及优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4 涂明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国西北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涛;制造业产业转移与甘肃省产业承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彦策;河北省对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价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7 刘伟;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产业承接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廷琛;我国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9 刘盛斌;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地方政府产业承接行为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10 范磊;陕西省污染产业承接规避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42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742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3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